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中英文诗歌的翻译诗学观念

发布时间:2018-01-15 18:26

  本文关键词:论中英文诗歌的翻译诗学观念 出处:《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 主体性 诗学观念 视界


【摘要】: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and have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which makes the translator's central position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prominent, on the contrary.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poem is neglec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treat the author's pos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how to grasp and coordinate the original auth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literary activ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puts forward his own concept of translation poetics and holds that it is based on fully grasping the poetics view of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poem and the way it is embodied in the specific poetr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ranslator u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reproduce the poetic views of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poem, such as language,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so on, which can make the author take the initiativ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horizon fusion between translator and read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municate human culture.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20092s0032)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翻译诗学观念提出的原因作为诗歌翻译原则,“翻译诗学观念”有别于以往翻译原则的地方在于,它以认同原诗作者的各种诗学观作为诗歌在跨语言传播中的核心价值为前提,在诗歌的译文文本中再现原诗歌文本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诗学观。它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为基础,将原诗文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杨京宁,王琪;汉语新词新语词源探析及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孙净丽;;试论英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徐华莉;翻译标准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喻家楼;语篇中显性连贯、隐性连贯与译作的语义传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刘晓萍;;英汉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郭明静;;文化视域下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方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陈科芳;赵有华;;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和翻译——以《红楼梦》的仿词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观[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倩;;力求唯真求实——浅谈翻译中的“还原”问题回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晶;;从文化角度浅谈英语外来语的汉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惠萍;;浅谈英语习语汉译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何艳;;TEM8英译汉翻译测试受试答题过程内省法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魏娉婷;席晓青;;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策略[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10 吕晓;胡惠君;;科技期刊的英文编译工作[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一帆;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翻译思维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洋;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围城》幽默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瑜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汉译本评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彬;海洋科技领域的口译及其译员素质的培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杲p

本文编号:1429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9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f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