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的译介与影响
本文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译介 影响 出处:《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采用译介学的视角,以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译介的历史为主线,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进入他国文化语境后对译介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文学与多国文学间"互惠"的双边文学关系。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especially poetry, after enter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other countries. It reveals the "reciprocal" bilateral lite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of many countries.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学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编号10XYY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谢谦;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J];读书;2001年10期
2 朱徽;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玉良;;庞德《诗经》翻译中译古喻今的“现实”原则与意象主义诗学[J];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4 黄东琳;古诗英译的方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曹军;曹青;;许渊冲诗歌翻译美学探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粟向;;非彼无我,非我无取——中西诗歌创作中物我关系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俞妍君;;《世界公民》中散文翻译的文言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游瑞娇;;从克隆论看诗歌“三美”在翻译过程中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胡莲玉;论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凤凰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王昌玲;;意象扭曲的语用顺应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王莉;张瑞;;简·爱与苔丝——两种性格,两种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10 聂焱;;对现代诗歌困境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晏慧;;试论秦观词的时空描写[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杨;;马哈福兹小说语言的诗性特点[A];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当代阿拉伯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友文;;《家》中觉新的伦理学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洁;;美国作家梭罗对中国《四书》及儒家思想的认识与接受[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妍;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美的传递[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宋玉辉;心理移情与视阈融合双重视角下的许渊冲和格瑞汉唐诗英译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3 邓亚丹;白居易《长恨歌》的四种英译本对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谭琰;思考的画卷[D];中南大学;2011年
5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yN;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熊晓华;汉语谚语的英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卫欣;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吴银红;从“三美”角度看《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的英译[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泽刚;试论典故的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 罗春凯;格律诗词翻译之管见[J];现代外语;1989年02期
3 刘象愚;从两例译诗看庞德对中国诗的发明[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4 李贻荫 ,毛红旗;埃兹拉·庞德妙译《诗经》[J];中国翻译;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_g;;对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评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滕梅;于晓霞;;笛福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付飞;;《狂人日记》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4 孙建光;;论文学作品译介的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5 林文艺;;英文版《中国文学》作品翻译选材要求及影响因素[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义桂;;中庸哲学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6期
7 张璐;;浅析后现代主义流派对数码艺术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7期
8 焦艳;郭美岐;;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孙莹;;从《人生礼赞》译本看经典之流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迪光;古典诗歌的抒情人称及其体式[N];文艺报;2005年
2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3 谭旭东;追求文艺批评的原创性话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叶延滨;女性文学及其他[N];法制日报;2002年
5 张虎升 朱建东;生态文艺学批评在当前的发展态势[N];文艺报;2002年
6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7 陈文忠;接受史: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新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童庆炳;联想与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N];人民日报;2001年
10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2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瓦库迪;中国与斯里兰卡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茜之;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2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3 唐芮;艾特玛托夫在中国[D];湘潭大学;2005年
4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5 罗阳富;大众传媒对当下文学读写的渗透和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柳怡情;艺术考级对中国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曾艳;多元系统论观照下的翻译文学和原创文学[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郭骏;李格尔“艺术意志”与沃林格尔“形式意志”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叶淑媛;维柯及其《新科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于恬;以电视剧为例管窥艺术对现实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9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1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