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人类学 文学批评理论 美学思想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Abstract]:As a theoretical paradigm different from other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are embodied in its own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formed therefrom. Marx discussed aesthetic issu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iticizing alienated labor, which distorted people's feelings and human nature.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has a richer and deeper connotation of human science and history than that of western classical aesthetics. Marx's aesthetic thought, directed at criticizing alienated labor, i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and their aesthetic value. This orientation of literary research forms the social / political critical dimension and literary values characteristic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Marx'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omment theory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paradigm.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07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ZW 023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特里·伊格尔顿;张丽芬;;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7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9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10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叶;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诗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9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光;批评:在文学与社会之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1期
2 付永超;秦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例析[J];网络财富;2009年12期
3 陈传才;;文学批评理论教材建设的崭新成果[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4 陈璇;许立莺;;《红楼梦》续书研究——以文学批评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王艳冰;;试论朱光潜的文学批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6 蔡梅娟;;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7 蔡梅娟;;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8 陆侃如;牟世金;;刘勰的批奤娭——《文心雕龙》|!介之八[J];山东文学;1962年10期
9 南阳;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切阐解──金德万新著《风在倾听》简评[J];江汉论坛;1994年10期
10 苏亮;;略论《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民族医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浅谈[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章程[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泠泠;;人类学的视角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吴长初;王岐本;冯声麒;;对秦俑上肢动态的人类学观测[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关于增补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的决定[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杜发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大鸣教授在庆祝会上的发言[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顾问名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代表团;;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2年东京中期会议情况报告[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大呜;;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凤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宜安 杨孔炽;加强人类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3年
2 黄剑波 雷亮中;人类学新知[N];人民日报;2003年
3 张庆宁;理解生命 欣赏生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石峰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汉人民间“神灵”的人类学解释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富晓星;人类学著作露出新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何贝莉;从“他者”出发研究“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张继焦;人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再度引起欧洲学界的关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何星亮;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9 记者 陈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总结表彰会在昆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记者 李沙青;主题:民族学与人类学[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5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6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7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9 褚潇白;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德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的当代境况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建颖;与时俱进的批评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华君;魏晋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然”思想[D];兰州大学;2012年
4 田薇;论“80后”文学中的逆反色彩[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晓飞;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芬;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飞;美丽的诠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龚宸珲;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牛文军;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20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2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