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流变考论
本文选题:文化诗学 切入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出处:《天府新论》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Abstract]: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world literary theory, "cultural poetics"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American new historicism cultural poetics, Russian-Soviet cultural poetics and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Then it was "transplanted" to th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borrowed only western terms, which were constantly internalized after entering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same way in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ical "nativism",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was gradually constructed. Bakhtin's cultural poetics was not only earlier than the American new historicism school, but also used for reference and absorbed by the latter. It also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which swept the world as a worldwide ideological trend of "resistance" and "retur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文化诗学讲稿》(编号:12WYA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J];当代文坛;1988年06期
2 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3 刘庆璋;简单化思维模式的谬误──从西方文论史的研究谈起[J];江海学刊;1994年05期
4 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5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春元;;论刘勰的“情采”观及其审美理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源;;论《文心雕龙》对现代实用写作研究的启发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思维对民族审美范型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范永康;;中国学界对当代西方政治文论的批判和超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殷玮;;《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倪霞;;《徒然草》与《白氏文集》的社会性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菁菁;;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塞雷诺》中的主仆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段波波;历史与女性的糅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2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岚;;格林布拉特与中国当代文化诗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4期
2 余艳;;中国派文化诗学的特征及其学科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586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8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