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和幻想中的当代性
本文选题:中国当代艺术 切入点:当代性 出处:《美术观察》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当代,作为一个时空概念,表示我们"现在在这里",是同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和感受到的存在。由于当代正在发生,它还没有被处理为历史,所以今人对当代的认知尚小确凿。尽管如此,当代艺术仍然是一个特指,它并不是"怎样都行",也不是"无边的艺术"。更具体地说,多样性并不是当代性的特征,或者说,不能够以多样性来回避对当代艺术特征的界定。目前对当代艺术的认定比较依赖直觉上的判断,但如果把直觉和判断的依据理论化,它凝结的成果即为"当代性"。
[Abstract]:In modern times, as a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that means that we are "here now" is an existence that can be found and felt by everyone in our time. Because it is happening, it has not yet been dealt with as history. So the percep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s small and hard. Nevertheless, contemporary art is still a special reference. It is not "whatever it is," nor is it "boundless art." more specifically, diversity is not a contemporary feature, or, in other words, a contemporary one. It is impossible to avoid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art by diversity. At present, the recogn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depends more on intuitive judgment, but if we theorize the basis of intuition and judgment, its condensed results are "contemporar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1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清;;“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56)——“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制造的西方艺术(《艺术的阴谋》第八章)[J];美术;2006年01期
2 滕宇宁;;当代艺术与“中国元素”[J];东方艺术;2006年21期
3 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前言[J];美术观察;2010年02期
4 孙晓明;;于嘈杂和争执中审视中国当代艺术——解读李倍雷教授、赫云博士《中国当代艺术研究》[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5 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J];中国美术馆;2010年09期
6 张宏伟;;艺术已渐渐远去——中国当代艺术与公众的疏离[J];美术观察;2007年01期
7 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J];中国美术馆;2009年12期
8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9 周功华;;走出文化表征 走向文化表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质疑[J];东方艺术;2008年20期
10 林天强;;当代艺术与798方式[J];中国美术;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马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回顾与展望[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学的当代性”学术研讨会纪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7 裴临风;;边缘地带——有感于贵州当代艺术的现状、处境及其它[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10 杨芳;李莉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青、蓝色彩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价值回归[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化部副部长 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马学东;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势头持续上扬[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成为拍卖业最快增长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学东;伦敦市场好消息:中国当代艺术表现稳定[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学东;“中国系”当代艺术纽约拍卖依旧利好[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牟建平;当代艺术是否“昙花一现”?[N];北京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明慧;当代艺术离大众有多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邱家和;两大巨头共同发力中国当代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陈念;中国当代艺术步入多事之秋[N];中国商报;2006年
10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学东;中国当代艺术接近完整“拍卖链条”[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6 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8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5 聂琦峰;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因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曾彦斌;回到本地[D];中山大学;2004年
7 亢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盲目性[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8 魏津;中国当代艺术中情色问题的表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征远;当代艺术坐标系统与自我剖析[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司尚林;中国当代艺术道德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3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