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

发布时间:2016-11-03 08:46

  本文关键词: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学、美学本体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

文艺新论

超越“元对立"“在论"维模式二与存思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学、学本体论美 董学文,陈诚

(京大学中文系,京 1 0 7 )北北 0 8 1

要:实践存在论”近年出现在美学、“是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践观”存在主义实与

(海德格尔 )“在论”的存两者组合而成,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践观”海德格尔的其实和“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们发现海,我德格尔的“在论”存最终走向的是“在”形而上学和“在”绝对主体性,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存的此的它

有限的。马克思的“践观”其建立其上的“术生产”,过“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实及艺论通对, 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在论”而存美学。 关键词:践;在论;践存在论;实存实艺术生产 中图分类号: 1 1 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6 4—2 3 ( 0 9 0 0 0—0 17 3 8 2 0 ) 3— 0 1 6

“践存在论”实美学、学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文

学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

“践”存在主义 (德格尔 )存在论”构实与海的“结 一

体,图以此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学本体论试美

“艺术生产论”通过“术掌握世界方式”论,艺的述,,仅克服了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不而 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 一

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美 学思想的新突破。这种预计的突破,建立在对是

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破除与超越之上的。这种

理论认为:文艺学、学要在学科上有整体的重“美大的突破,要或关键的是研究者要冲破和超越首 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 1但理论是如何实现这种“

破”呢?它是从存在突的主义哲学上寻求理论支持,借助于海德格尔的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二元对立思维的克服 二元论思维和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的一大

特征,着悠久的历史。西方二千多年来的形而有上学本体论,是典型的思维二元论。近代以就来,随着唯理论和认识论哲学的发展,出现“主客在理性的支撑下,客体推到了一个完全从属的将

“在论”存来实现的。

这里就潜在地隐含着两个问题:是它认为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超越二元论思维模式上起码

二分”的思维模式并被发展到极端。主体性哲学思模董文克诚.越『1对学与学在论■。zoI _nE口e<T Cd¨宝onlroef维式学马思 .实 .兀立、一本论 ,主超践观文一存体一■宝 o e.H _ _pInnf B。f oLr宝△m陈义 1与美 o×o n● ns| offrh _r。口“_0一nl l zrne n0窖『ny。 a u杀●; h1≤ c p f o× g己 e_ P 0 f》位置,主体与客体由二分而对立。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自然的折服催生了人

是不够力度的,者本身就存在二元分立的问或题,难以完成“体的重大的突破”二是它认故整;

远古的神话,人们通过神话来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神话思维同人们的日常思维没有本 质差别,世界在这里是完整的,存在人与世界、不

为用海德格尔的“在论”越和冲破二元论思存超 维和二元对立是可以完成的。

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德格尔的“在海存

主体与客体二分的问题。哲学思维的发生源于神话思维,结果构成了对神话思维的否定。对世

论”不难发现,,海德格尔“在论”传统形而上存对

收稿日期:0 9— 3— 5 2 0 0 0

作者简介:学文 (9 5一)男,北抚宁人,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士生导师,究方向为美学、学理论;诚 (9 7一)男,京大学董 14,河北博研文陈 17,北 中文系博士生。

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学、美学本体论


  本文关键词: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学、美学本体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