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

发布时间:2018-03-18 11:12

  本文选题:殷商刻辞 切入点:青铜器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Abstract]:Yin Shang was the opening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and also the formation an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 Although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f this period did not regard art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But the words "art", "music", "dance", "painting", "beauty", "li", "ugliness", "article" and "Jian" outline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art form and art criticism in later generations.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form interpretation". Among them, "art", "music", "dance" and "painting" are formed in the form of "art", "music", "dance" and "painting". It implies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primitive farming civilization; "Beauty", "Li" and "ugliness" are related to the dimensions of art evaluation; "goods" and "Jian" relate to the methods of artistic evaluation. Imi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the creation principle of Yin Shang art, symbolism and ambiguity are its dominant artistic style, and natural cognition is its basic orientation to artistic value. But it provides a source of ideas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K877;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朱志荣,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曦;;炎黄时空初探[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僗东地甲骨“合文”为例[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7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葛景春;;李杜审美差异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旭;;设计史论教学与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之思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5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魏晓丽;《字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7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8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金富贤;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洋;;潘家园:藏匿于闹市之中的历史博物馆[J];华人世界;2011年08期

2 长北;;海纳百川——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3 冯立;;赣地民间艺术中的“楚文化”特征[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乌兰托亚;海日汗;;魔幻:一个艺术的解码——匈奴艺术的形式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文静;2008——中国收藏年[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2 ;崇源国际秋拍精品过眼[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晓渝;神秘回流文物将现身内地秋拍[N];华夏时报;2007年

4 记者 潘欣信 实习生 沈醉沁;艺术,祝福亚洲[N];美术报;2009年

5 王宏甲;文学对社会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9年

6 伊之;再探宝鸡古玩市场[N];宝鸡日报;2006年

7 ;中西造型艺术之“同”[N];解放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徐徐;艺术品拍卖成本届文博会重头戏[N];深圳特区报;2007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高鹏;民间文物捐赠为何这么难[N];中国商报;2010年

10 辛文;2008收藏市场亮点扫描[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占盈;南越国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威媛;论艺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2 徐波;解析屈骚文学与荆楚图形的趋同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金芹芹;文学传播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德喜;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模糊性[D];安徽大学;2007年

5 王珊珊;先秦时期的艺术文物与中国的礼[D];山西大学;2007年

6 方球;超越属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鹏程;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价值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29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29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