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建构的视野、方法与路径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 切入点:文化诗学 出处:《江淮论坛》2013年06期
【摘要】: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Abstract]: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e can see that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is being criticized, absorbed, inherited and integrated and transcended, gradually forming its own discipline form. This is the for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wards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etics. In this process, "harmony but difference" is the basic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oetics, and from comparison, dialogue to fusion is the basic way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oe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2 祖国颂;文化诗学的实践维度与学理空间[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4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6 陈太胜;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孙丽;;文化诗学流派的历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9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10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鲁西西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永林;;“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致辞[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4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3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梁金花;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5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6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10 孙月宁;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2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9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