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本文选题:译者主体性 切入点:审美反映论 出处:《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多元系统论、目的论以及解构理论等,分别从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原文文本的“真正意义”等角度对译者主体性有所研究。但是,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译者自身的心理运作过程在翻译中(包括文学翻译)却鲜有提及。 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虽然和原作者相比,译者所享有的创作自由度要小得多,但译者和作者都在进行着文学创作,因而审美反映论亦或可以被用来分析文学翻译过程。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理论,审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文学艺术中的延伸。审美反映论认为尽管审美反映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受客体客观因素制约,依然通过其审美情感(aesthetic sensibility)和审美心理结构(aesthetic structure)的折射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的反映,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结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评价(aesthetic comment)。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中再现客体也表现自己对客体的审美评价。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艺术真实(artistic reality)构成了反映客体的实体属性(substance attribute),,而作者的审美评价构成了客体对于作者的审美属性(aesthetic attribute)。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反映论强调作者的心理过程。既然在作者心理过程中会体现出主体性,我们就可以在审美反映论理论框架下研究作者主体性。对作者心理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性包括两个主要特征,即能动性和创造性。 前文指出,审美反映论抑或可以被用来分析文学翻译过程,同时审美反映论又可以用来分析作者主体性,因而其亦或可以用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从审美反映论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原作的实体属性包括原作所表达的艺术真实以及原作者对艺术真实的审美评价(这些审美评价一旦被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即成为原作实体属性的一部分)均会被译者在译作中再现出来。同时,译者的这种再现不是机械的、透明的再现。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found.The theories of multi-system, Skopos and de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stud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However, as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translator's own psychological process is seldom mentioned in translation (including literary translation).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common denominator betwee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 that is, the translator enjoys much less freedom of creation than the original author.However, both translators and authors are engaged in literary creation, so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may also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As a main theory of literary creation,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is the extens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reflection in literature and art.The theory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subject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is restricted by objecti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t still reflects the aesthetic object through the refraction of its aesthetic emotion and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The aesthetic emotion and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are expressed as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 in the concrete creation process.In other words, the author reproduces the object in his creation and expresses his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In literary creation, the artistic reality in the works constitutes the substance attribute which reflects the object, and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author constitutes the aesthetic attribute of the object to the author.We can see that the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process.Since subjectivity is embodied in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process, we can study the autho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process, we can see that the author's subjectivity includes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namel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It is pointed out that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can also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uthor, so it can also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Analyz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y, we can see that,The substantive attributes of the original work include the artistic reality expressed in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artistic truth by the original author (which, once expressed in the original text, becomes part of the entity attribute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translator reproduces it in the transl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or's reproduction is not mechanical, transparent reproduction.As a conscious aesthetic subje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译者地位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2 张东秋;;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吴建;张韵菲;;理性范式的转换与译者主体性的嬗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魏笑可;修永梅;;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析朱虹译《今天没有太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明;;译者主体性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的体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温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翻译主体[J];作家;2011年04期
7 周景刚;;译者主体性的文化视角[J];文教资料;2006年23期
8 李晓岩;;女性主义与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晓敬;杨琪;;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林区教学;2008年08期
10 庄国卫;;从译者主体性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译名[J];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6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9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2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薛海琴;从孙梁、苏美的《达洛卫夫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贝贝;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蒲姗姗;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孙崇菊;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詈骂语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耀娟;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洪霞;浅论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叶乐;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在人类历史重大变革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6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0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