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确立——基于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维度
本文选题:伊格尔顿 切入点:社会意识形态 出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5期
【摘要】:正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在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尤值得一提
[Abstract]:As a Western Marxist critic, Eagleton always regards Marxism as his stance and attitude in responding to various problems and phenomena.Whether it is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ext in the 1970s or th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ideolog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1980s and 1990s,Eagleton paid attention to drawing lessons from and absorbing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and created a unique ideological criticism with deconstruction thinking.The concern about the cultural reality and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is reflected in Eagleto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riticism, especially in Eagleto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SJB750012] 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883]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模永;;论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庄加逊;论瓦尔特·本雅明“弥赛亚主义”的文学批评观[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晓玲;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传敏;徐文培;;2 0世纪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逆境和顺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鲜益;再铸科学的“批判的武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3 林树明;;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性别视角”[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4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席力飞;;从结构到后结构[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1期
6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7 拉曼·塞尔登 ,周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晚近发展——伊格尔顿和詹姆森[J];文艺研究;1992年02期
8 郭志今;文学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9 陶英铅;;论伊格尔顿审美中的意识形态[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赖大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意识形态与文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李志宏;;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审美意识形态论”哲学根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诚;万娜;;“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综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王朝元;;多维视域下的文学本质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3 宫苏艺;文艺本质如何界定 引发学术争鸣[N];光明日报;2006年
4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6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7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10 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7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5 赵玲玲;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杜鹃;伊格尔顿的现代悲剧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14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1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