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诗学罗念生_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11-12 13:19

  本文关键词: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朱国华
( 华东师范 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062)



要: 本文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所构建的反思性 社会学诗学进 行了四个方 面的批判 性探

讨。首先, 就布迪厄的艺术祛魅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情形不仅是 无魅可祛

, 而且还 召唤艺术 的超 经济逻辑的精神; 其次, 作者指出了布迪厄对于艺术自主性论述的 二难困境, 同时还 论证了对 中国 现实境遇而言, 艺术自 主性的幻 象还仍然构 成了重要 的抵抗空间; 第三, 作者 认为, 提请关注布 迪 厄社 会学诗学跨语境运用时应当注意的 工具价 值; 最后, 作者分 析了作 为一种 社会学 角度切入 的 理论, 布迪厄理论的种种盲点。 关键词: 社会学诗学 布迪厄 反思性 观念,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 卡里斯玛意 识形态。他 认 为今天文学艺 术已经 在某 种程 度取 代了 宗教, 而 文 学家艺术 家因 此 也在 某 种程 度 上 替代 了 上帝 的 角 色。他拒斥这种 新时 代的 上帝 形象, 指 出不 是文 学 家艺术家创造 了艺术 品, 而是 整个 文化 生产 场的 所 有行动者生产 了文 化产 品。第 二, 我们 今天 接受 的 文学艺术实际 上并没 有属 于它 的普 遍本 质, 它是 伴 随着文学场的诞生而被建 构出来的 一种信念、 文学、 艺术、 纯粹的凝视、 美学性情 、 文学 自主性等 等, 乃 是 我们首 先讨论 的是 布迪 厄对 艺术 祛魅 的观 点。 布迪厄实际上主要 从三种不同的但是 相互关联的角 度来表达他 的这 一立 场。第 一, 他批 判天 才创 造的 一种历史的发明。我们接受 的文艺观念 服从于一 种 历史的任意性, 它 只是占 据统 治地 位的 文化 行动 者 把自己的特殊 经验加 以普 遍化 的产 物, 因而 它实 际

本人在一些有关布迪 厄的相 关论文 中, 尽可能 客观地绍介了 布迪 厄的 社会 学诗 学的 大致 面目。 本文将布迪厄社会 学诗学置于中国文 化生产领域的 语境中, 围绕布迪厄对于艺 术祛魅、 艺术自主 性的论 述, 其理论的跨语境效用, 以及社会 学诗学的 理论盲 点, 集中进行一番批判性审理。

一、假如无魅可祛 ! !

作者简介: 朱国华( 1964

) , 男, 江苏如皋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71

文艺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于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的 强烈需要。宗教 精神极为 淡 薄, 而文学艺术的浪漫精神也颇 为欠缺, 我们的传 统 里并不 存在那种对于超凡 脱俗的卡里斯玛神 奇魅力
? 的普遍崇拜。 事实上, 我们不 仅仅无 魅可祛, 而且,

上是一种符 号暴 力。第三 , 任何 文学 事实 都必 须置 于特定语境中的特 定文 学场 中才 可以 得到 解释, 而 文学场或文化生产 场, 可以 视之 为一 种颠 倒的 经济 体系, 我们可以 并且应 当通 过一 种实 践的 符号 经济 学加以探讨。换言之, 文学 作品 无非 是一 些符 号商 品, 文学作品或 文学观 念的 意义 要通 过文 学行 动者 的区隔策略来加以 理解, 这 些策 略建 立在 文学 的幻 象基础上, 其目的是为了争 夺更多的文 化资本, 进而 获取定义文学场游戏规则的垄断权。 布迪厄这些观点颇具相当程度 的理论概 括力和 批判性, 在我们 观察文 学史 上出 现或 真或 假的 美学 变革的时候, 它 可以帮 助我 们理 解为 什么 创造 社一 会儿打出的 旗号 是? 为艺 术而艺 术# , 一会 儿又 变成 了? 为革命而艺术# ; 我们可 能得到的新 解释是, 艺术 口号本身并不那么 重要, 它 其实 是使 自己 增加 符号 资本以及合法化权 力的 一种 策略, 既 然是 一种 在文 学场上为符号斗争 提供 武器 的一 种策 略, 那么 这两 者之间前后的不一 致就可以被创造社 的同仁们忽略 不计了。至 于八十年代李杭育等 人扯出? 文化寻根# 的旗帜, 九十年 代批评 家对 当下 文学 创作 实践 的各 种令人啼笑皆非 的命名, 前 不久, ? 六 十年 代出 生的 作家# 策划 的 断裂 事 件, 无 论 其出 发 点是 有 意或 无 意, 无论其决绝姿态是否作 秀表演, 未尝不可 作如是 观。至于合法文学之 为一 种 符号 暴力, 这 一观 点的 好处在于让我们在 任何时候都能反思 性地审视所有 的文学信念, 无论它是传统 的还是现代 的、 识形态 意 的还是? 为艺术 而艺 术# 的, 第三 世界 的还 是第 一世 界的, 我们都要问一下, 这种文学 定义是谁 说的? 是 以谁作为假定接受者做出的定 义? 定义的合 法性是 由什么体制得到保证的? 定义者处 在文学场 的什么 位置? 他所处的文学场本身又处在 权力场的 什么位 置? 这个权力场在整个历史语境和 全球背景 下又处 在何种位置? 但是, 布迪厄 上述 观点 的理 论有 效性 不宜 过高 估计。显然, 对艺 术的 祛魅 应该 首先 考虑 其前 提条 件, 即有魅可祛, 而且不得不祛。姑且 不论布 迪厄上 述观点在方法 论上 是否 言之 成理, ? 也暂 且不 管它 是否有将 文 学艺 术 实践 化 约 为某 种 统治 阶 级的 趣 味、 神甚 至 统 治工 具 的 嫌 疑, % 即 便 可 成 一家 之 精 言, 也要考虑中 国语 境中 文学 的位 置特 点。与 西方 很早就获得相对的 艺术 自主 性不 同, 中国 的文 学艺 术一直属于文 化等 级秩 序中 较低 的位 置, & 中 国讲 究实用理性的传统 使得我们的国民性 很难感受到对

我们还 应该召唤这样的超 出经济或物质必然 性的那 种自由飘扬的精神, 并作为民众 精神动员( 不可化 约 为政治、 伦理动员的美学精神 动员) 的一种手 段。把 文学创 作或所有文化实践 视之为使自己文化 资本得 到最大化增殖 的利益 选择, 这 一论 点不 仅仅 自己 无 法自圆其说 因为, 如果这样的 说法是对 的, 布 迪 厄本人的符号利益又在 哪里呢? 如果其 理论是利 益 操纵下的产物, 那 么它 何以 具备 普遍 有效 性呢? 又 何以说服我们接受呢? 布迪 厄很难从这 两难困境 中 走出 来 , 而且, 对 中国而 言, 它还 会通过 其话 语 实践进 一步贬低原本已经 岌岌可危的文学这 一精神 空间在整个社 会空 间中 的位 置。的 确, 对我 们这 样 一个具有功利主义传统、 信奉实 践理性、 怀疑超验 价 值的民族, 如果我 们进一 步相 信文 学实 践不 过是 美 化了的利益, 这对 于培育 我们 这个 民族 的全 面的 精
( 神健康, 并无任何益处。

二、 文学自主性的悖论
第二个我们要讨论的是 布迪厄关于 文学现代 性 或文学自主性的问题。布迪 厄虽然认为 文学并没 有 其抽象本质, 但是, 他又的确 在两种文学 之间做出 了 区分。这两种文 学是 文学 场诞 生之 前的 传统 文学, 与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文 学场诞生之 后的文学。通 过 他结合法国文 学场历 史发 生的 知识 考古 学研 究, 他 在不无矛盾的两种意义 上使用着文 学的定义。一 种 是文学自主性即? 为艺术而艺术# 的文 学信条确 定以 后的、 形式高于功能的、 美学 性情所支配 下的文学 的 定义, 也就是所谓 合法 文学、 锋派 文学、 代主 义 先 现 文学; 另一种是没有其内在规定 性的、 且作为一 种 聊 话语形式为公共交流之 用的文学的 定义。当时需 要 捍卫艺术自主 性的时 候, 或者 当他 在话 语实 践中 操 作这一概念时, 他说的文学是指 第一种; 当他表明 合 法文学其合法 性是自 封的、 是统 治阶 级利 益迂 曲 只 反映的时候, 他又 是说 的第 二种。 他为 了调 和这 两 者之间的矛盾, 引 入了 历史 性的 维度。 一种 任意 性 的文学信念, 当它进入到文学场 中、 成为 文化生产 场 集体劳动的对 象时, 它 就不 再是 任意 的了, 换 言之, 文学场中得到 遵守的 游戏 规划 应当 得到 尊重, 历 史

72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具体性取消了虚无 主义或相对主义的 文学定义的随 意性。当然 , 即使在这方面, 布迪厄的 态度也 非常暧 昧, 他不光是没有明确地表 达这一看法, 反而 还利用 杜尚的艺术个案解 释文化生产场的卡 里斯玛所造成 的符号暴力, 也 就是对 滥用 文学 幻想 所造 成的 合法 欺骗的揭露。布迪厄 的矛 盾 心态 表现 在, 当他 谈到 文学性或美学性情 时, 他脑 中想 到的 就是 文学 自主 性; 当他想到稀缺性符号资 源被统治者 非法占用 时, 他就将这种被界定 为文学性的东西指 认为一种符号 暴力。这样, 对文 学的 理解 实际 上既 涉及 到纯 粹美 学问题( 当然 对布迪 厄纯 粹美学 并不 存在 ) , 又 涉及 到文化政治学问题。 布迪厄尽管认为合法文化比如 说圣化了 的文学 可能是一种符号暴 力的 结果, 但 是他 并不 倾向 于取 消这种文学的意义, 他的目 标是对文学 生产者而 言, 要求他们坚持文学自主性; 对文学消费 者而言, 他要 求通过民主化教育 使得他们得以占有 解码这些文学 商品的工具 。但是 这个 问题 他并 没有 充分 解决 好。 这不仅仅是因为, 习性 的决 定性 色彩 淘空 了行 动者 的主体性, 而且, 布迪 厄不 无 冬烘 的解 决办 法, 看起 来犹如卡夫卡笔下的永远无法 建成的中国 长城。他 寄希望于对场域的 自主 性的 捍卫, 也 就是 全世 界知 识分子团结起来, 反对统治 者的符号控 制, 但 是这是 一个更 像 是绝 望的 希 望, 因 为根 据他 的 理论, 一 方 面, 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是 相对的, 说到底它 总是依 附于权力场; 另 一方 面, 知识 分子 毕竟 是统 治阶 层, 他们总是要维护自己的符号利 益。具体到作 为再生 产机构的教育体制, 任 何对 它的 根本 性的 改革 注定 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为 改革 者本 身是 统治 阶层 的同 谋。无论如 何, 人不可能揪着 自己的头发 离开地 球。 包括五月风暴这样 的巨 大变 革及 其后 果, 与其 说生 产了新的社会形式 的符 码, 倒不 如说 是隐 藏了 社会
) 再生产过程的另一种自我欺 骗。 鲁迅曾 呼喊: 救救

异当做缺陷, 把 所有 的 相异 性当 做低 档的 存在 。 + # 另一方面, 他又以 外省青 年的 敌对 心态 来看 待巴 黎 知识分子及其 代表的 合法 文化, 将 其创 造的 积极 意 义加以虚无化, 无论是文化任意 性、 教育 任意性这 些 观念对于真善 美普遍 信念 的怀 疑, 还是 理性 行动 理 论对于利益驱 动能力 的崇 信, 布迪 厄给 我们 描述 了 一个压抑阴暗 的世界, 在 其中 我们 看不 到任 何阳 光 和美丽, 显然, 一如他利用电 视给他提供 的机会攻 击 电视, 他也在利用 教育体 制和 诸如 法兰 西学 院这 种 的圣化体制进 行合 法的 反叛 或者 说撒 野。这 样, 布 迪厄的 激进立场和他毫无 乌托邦亮色的悲观 论调就 能够非常吊诡地缠夹在一起 , 相互支持。 根据布迪厄 的内 在理 路, 我们 发现 对文 学的 理 解为处 在第三世界的文学 社会也带来了布迪 厄所从 未设想过的某 种二 难选 择。我 必须 老实 承认, 自 己 并没有考虑好 解决这 一疑 难的 良策, 因 为我 认为 科 学的诚实态度要比浅薄 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假如 我 们认同西方的文学标准, 比如说, 我们让 我们的文 学 建立一种历史性, 一种进步主义 的观念, 认为一代 有 一代之文学, 五四 运动以 来的 文学 革命 确立 了现 在 看来是正确的 文学法 则, 而作 为这 一革 命尚 未成 功 的标志之 一是 文 学自 主 性尚 未 得 到真 正 的普 遍 认 同, 文学家拒绝政治、 经济压 力的斗争还 应当长期 坚 持, 那么, 当我们 这么 做的 时候, 是 不是 在客 观上 已 经预设 了西方的文学现代 性是一种普遍性或 一种必 由之路? 与此同时, 我们愿意承认, 我们不 仅在物 质 文 明上 落后 于 西方, 而且 在文 化 上也 落后 于 西方? 既然如此, 我们是不是要迎头赶 上, 尽管 我们可能 像 布迪厄说的小 资一 样永 远赶 不上? 照这 个逻 辑, 我 们是不 是应当自愿接受西 方文化主宰的符号 暴力的 控制? 这里不仅 仅是 关涉 到一 种理 论的 陈述, 而 且 已经是一种现实。西方的文 化霸权已经 通过艺术 资 助、 文学奖等等手 段的设 立在 中国 建构 或巩 固一 种 与他们的标准相同的文 学常识或幻 象。张艺谋利 用 跨国资本所取 得的成 功不 是孤 立的, 如 果余 华或 者 于坚的得奖尚且还不能说 明问题, 那么, 已经不是 中 国人但 曾经是中国人的高 行健的诺贝尔文学 奖在中 国文坛 引起的酸溜溜的反 映当是一个大有深 意的指 数。 这个难题不仅仅与布迪 厄提到的文 学任意性 或 符号权力相关, 而且与马克思的 经典艺术难 题相关, 马克思曾经惊 诧于 希腊文 化超 越时 空的 永恒 魅力。 假如马克思对 希腊文 学的 审美 判断 是正 确的, 那 么

孩子! 但是教育体制再生产的封闭 性和保守 性将会 一次次扼杀孩子挣脱这魔圈的 自由意志。如 果我们 考虑到布迪厄的社会轨迹, ? 我们 可以看 到, 布迪厄 的自我边缘化的心 态使得他处于一种 双重矛盾焦虑 之中, 一方面, 他将 统治 意识 形态 的某 些观 念内 化, 尤其是以合法文化的标准来考量 被支配文 化, 这 样, 就导致布迪厄把被 支配 阶级 从文 化的、 人的 世界 属 中排除出去, 将他们归到原 始性和动物 性一面, 我们 也就只能用消极的 辞令来讨论农民或 者工人阶级成 员的文化资本,? 只能以一种伤心 的语气把所 有的差

73

文艺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不过是一些只 关心金 钱的 有钱 人, 中国 作家 不大 可 能通过反对他们来确立 文学自主性。至 于文学的 反 抗,? 往往只能 避硬取 软, 转而 以对 抗经 济影 响而 非 政治压迫来宣示其独立 自主性。由于经 济势力并 不 是当今中国的 真正统 治力 量, 文艺 对它 的反 抗也 就 缺乏实质的政治意义。这种 表面的反抗 往往刻意 强 调严肃( 雅) 文艺和 商业 化( 俗) 文艺 的区 别和 冲突, 但忽视或淡化 这两者 可能 共有 的利 益, 那就 是对 政 治权力统治的 反抗。 在这 种情 况下, 布 迪厄 对高 雅 和粗俗 文艺等级的社会政 治批判便不能直接 搬用到 中国语境中 来。 # 实际 上, 因为 文化 精英 与 政治 精 英的文艺观不 尽一致, 雅 俗文 艺反 而有 结盟 反抗 权 力精英的可能。最后, 与法国不同, 中国的 大学和 博 物馆也不可 能传承 或造 就? 纯粹# 、 优雅# 的 艺术 趣 ? 味, 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凭 生产场所, 与文化 能 力或艺术秉性的培养没有太 大干系。 应该承认, 徐贲的看法虽不乏 激进之处, 大体 上 并无不妥。但实 际上, 布 迪厄 本并 没有 试图 把他 对 法国的描 述变 成 一个 可 以适 用 于 全世 界 的理 论 模 型, 他反复强调的, 倒是他的 观点首先是 一系列批 判 性思考工具, 而不 是可以 立刻 解决 问题 的现 成的 万 灵丹药。这一点, 另 一位 学人 陆兴 华是 用过 于花 哨 的文笔如此描述的: ? 我们可 能不得不 去进行布尔 迪 厄所建议的那 些方法 论自 我实 践, 将其 对研 究中 的 实践原则的反 思, 当作我 们做 理论 工作 的一 种自 我 约束、 自我保健。布尔迪厄没有可 供我们现 成地搬、 套的东西, 哪怕学 步于 他, 也是 对我 们自 己动 手, 在 这一点上讲, 他天 然是较 不容 易对 中国 学术 和思 想 界 造成意 想不 到的伤 害的 马 克思 以来, 多少 个 西方学者在中 国施了 虐, 见到 他们 在一 个可 怜的 东 方大国象影子武士那样地 被操纵、 玩弄, 闯下那么 多 他们不愿认领的理论之祸, 一定 已在墓里气 得哆嗦? 这可能也是布尔迪厄的防 身术: 我们一去搬 用他, 就 会被卷入他的 方法论 反思, 我 们自 己先 成了 他的 方

也可以得出结论说, 精神发 展与物质发 展不同步, 它 确实有相对独立的内在逻辑, 那么, 我们为什 么不能 重新考察我们得之于西方的文 学观念? 比如 对中国 文学史的理解? 如果我们要建构一 种第三世 界的或 所谓中国的文学现 代性, 那 么其 合法 性源 头应 该从 何而来? 我们在什么条件下既可以 拒绝一种 褊狭自 闭的民族主 义, 又可 以拒 绝一 种文 化帝 国主 义? 这 种双重拒绝如果依 赖于 一种 对话, 那 么建 构这 种对 话的体制或公共领域又是如何 可能的? 这显 然是需 要深思的一系列问题。 无论如何, 我们认为, 对文学自主 性的追 求还应 当是文学社会集体 性努 力的 方向, 原 因首 先不 是因 为我们应当接受发源于西方的? 为艺术 而艺术# 的自 主性观念 我们未必要获得一个 绝对正确 的文学 信念之后才决定是 否投 身于 这样 的精 神乌 托邦, 我 们实际上也可以从 否定的层面确定我 们文学实践的 意义和价值, 即 对非文 学压 力干 涉文 学实 践的 一种 断然拒绝, 至于 文学应 当是 什么 我们 姑且 可以 暂时 存疑 , 而是因 为没 有什 么地 方比 文学 或其 他文 化实践( 艺术、 教育、 学、 科 学术 等等) 能够 更有 效的 保存、 鼓励、 祝福并建 设我 们 的精 神家 园, 而这 一家 园是我们藉以捍卫 精神纯洁性的最后 堡垒和最后的 抵抗空间。我们不必说现如今的文 学社会是 不是一 个大家心照不宣的 名利 场, 不必 说布 迪厄 说的 符号 利益之争 是 不是 在 我们 中 国 表现 得 不那 么 羞羞 答 答, 不必说政治 经济的 外部 逻辑 在多 大程 度上 影响 着文学行动者, 关键是 现实 的缺 失也 许正 好凸 显了 理想的 紧 迫 性。文 学的 幻 象不 应 该 仅仅 是 一种 幻 象, 它还应该是一种塑造现 实的力量, 并迫使 全体文 学行动者承受一种压力, 在 这种压力之 下, 过 于匍匐 在政治或经济权威 之下的人会遭到文 学社会的破门 令, 没有人应该 自外于 这一 文学 社会 的绝 对律 令之 外。

三、 理论价值与工具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布迪厄文学理论 对我们中 国文学 研究的理论价值。旅美学者徐贲认 为布迪厄 的理论 如果跨语境 转换 到中 国来, 大 多并 不有 效。徐 贲指 出, 在法国文学家享有较高 社会地位和 符号资本, 但 是在 中国, 文 学 家的 文 化资 本则 从 属于 政治 资 本。 所以文学自主性在中国就免谈 了。法国资产 阶级是 在各方面有巨大影 响力 的阶 层, 而中 国的 资产 阶级

法下的问题, 在审 判和解 决社 会世 界之 前先 就去 审 判和解决了我们自己。 !我们应 当从方法 论意义 上 # 把握布迪厄对我们的思想启 迪。 具体说来, 我们认为, 布迪 厄思想的价 值首先 是 他采用 关系主义的方法来 反思性把握文学实 践的每 一要素。特别是, 布 迪厄 用一 种发 展了 的阿 尔都 塞 多元决 定论来对付种种线 性的本质主义观点 尤其是 庸俗唯物论。庸俗唯物论将 文学斗争直 接化约为 阶 级斗争, 直接化约为经济决定 论。布迪厄指 出, 对 外

74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部条件过分简单的 强调, 使 我们 完全 忘记 了文 学自 身的规律, 忘记 了场 域内 部的 调节 功能; 另 一方 面, 每个行动者的实 践及其 成果 是其 习性 引导 的产 物, 而习性本身又是客 观结 构的 主观 化, 它受 制于 行动 者个人历史或社会轨迹的作用, 受制于 场域的塑 造, 在这个方面, 布 迪厄对 萨特 那种 鼓吹 个人 主观 能动 作用、 个人的天才、 个人无限自由可 能性的观 点予以 结构主义式的致命一击。以他着力 颇深的对 于文学 场的分析为例, 他指出, 作家所宣扬 的文学主 张并不 一定是文学自身发 展的 必然 性的 一个 阶梯, 实 际上 乃是为了强化自己 所处 的位 置空 间、 为了 争夺 更多 的文学资本的符号 筹码 的一 种斗 争策 略的 需要, 因 此, 要了解文学史发展的逻 辑, 不能 像俄国形 式主义 者那样, 从剥离 了社会 历史 语境 的文 学形 式的 角度 进行就事论事的考 察, 而应 该分 析文 学场 中各 种主 要位置空间之间基本结构, 这也就意味 着, 我 们不仅 仅要分析那些已经 被文学史册封为经 典的作家的占 位, 而且要分析 现在已 经湮 没无 闻但 是当 年曾 经享 誉一时的次要作家 的占 位, 因为 后者 也参 与了 文学 场客观结构的构建, 而正是 为了回应后 者的挑战, 经 典作家才在这符号 斗争中呈现出我们 今天看到的面 目。文学场结构中那 些位 置 的占 位者, 甚 至不 仅仅 包括作为生产者的 作家, 而 且还 包括 那些 赋予 文学 场以合法性的人, 诸如阅读 大众、 出版商、 批评家、 报 纸、 政府文化部门, 特别是教育系 统。布迪厄 不仅研 究文学场自身, 而且将 它置 于权 力场 的背 景下 进行 探讨, 从知识分 子在统 治阶 级位 置上 的结 构从 属性 得出文学家必然 与社会 世界 保持 距离 的基 本立 场, 从而将文学社会学 引入 到政 治实 践领 域, 也就 是引 入到社会批 判的 维度。除 了 场域 和习 性之 外, 布迪 厄还将涵义复杂 的资本 ( 文化资 本、 符号 资本) 概念 引入文学场内, 在使得这种 文学分析趋 于科学性、 实 证性的同时, 又 没有丧 失作 为一 种文 学分 析方 法所 应该具有的 活力。最 后而 非 最不 重要 的是, 在 布迪 厄的文本中, 还有一种反思 性或者说自 我指涉性, 他 不断质疑自身的逻辑前提。 布迪厄以场的独辟蹊径的分析 视角来透 视文学 现象, 为文学研 究带 来了 焕然 一新 的景 观。文 学场 概念的创设, 既 避免了 庸俗 社会 学将 自己 的研 究对 象降格为自己理论 的图 解的 粗暴 做法, 又 比之 形式 主义者就形式而谈形式, 将 文学研究划 地为牢, 不越 文学之雷池一步的 狭窄 眼光, 视 野无 疑要 开阔 了许 多。比较起许多其他过于宽泛因而 显得大而 无当的 除去我们上文讨 论的布 迪厄的 局限之 外, 我 们 还愿意指出, 从一个文学研究者 的观点来看, 布迪 厄 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文学, 这是 他的洞识, 可以发 现 许多被人们忽 视的事 实, 但这 也同 时构 成了 他的 盲 点。我们认为对 文学 的一 种社 会学 关注 是必 要的, 但却不是充分的。社会学诗 学的社会学 因素既构 成 其理论优势, 又内在地包含了 其理论原 罪。因为, 第 一, 社会学固然可以阐释许多文 学现象, 但有时候 从 其他方面来阐释同一现 象可能效果 要更好一 些。例 如鲁迅虚无主 义的倾 向, 虽然 未尝 不可 从作 为社 会 轨迹的结果的 他的习 性开 始谈 起, 讨论 他从 少年 至 成年以来的挫 折经验 的影 响, 但如 果从 他在 文学 场 所占据的地位 来看, 则 又无 从自 圆其 说。事 实上 鲁 迅的虚无主义 倾向有 几方 面的 思想 渊源, 对 于一 个 时常能超出自 己个体 经验 直接 性的 文人 来说, 这 一 理论术语例如 时代环 境种 族三 因素 决定 论、 俄狄 浦 斯情结、 集体无意识、 意识形 态、 指的自由 游戏、 能 编 码和解码等等, 布 迪厄文 学社 会学 理论 似乎 更有 可 能实现宏观理论和微观 的经验事实 的结合。当然 如 果我们要挪用布迪厄的思 想资源, 我们需要 做的, 不 是用布 迪厄已经描述的经 验事实与我们中国 的本土 经验相比照, 从而轻率地否定他 的理论的实 践用途, 而是征用他的社会学分 析背后的方 法论原则。举 例 来说, 我们不要问 中国二 十世 纪是 不是 已经 形成 了 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文 学场, 而是要问, 作为一 个 文学社会或者 文学场, 二 十世 纪中 国文 学行 动者 的 共同体是围绕 什么样 的结 构原 则组 织起 来的, 它 具 有 什么 样的 特 色, 它 由什 么样 的 一些 体制 所 支持。 在我看来, 霍克斯 就为布 迪厄 在文 学研 究领 域中 的 中国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思路。他认为支 配中国二 十 世纪的 文学场的三个原则 不是布迪厄说的那 种二元 对立, 而是经济上 的成 功, 文学 上的 成就, 政 治上 的 正确, 尤其是成为 人民 的代 言人。 这三 项指 标都 达 到的人就是现代中国最 伟大的作家 鲁迅。霍克斯 指 出, 要了解文学场的结构要素, 至少要考 虑集体性 文 学组织( 学会、 协会、 位等) 、 单 集体 性出 版物 ( 杂志、 增刊、 丛书等 ) , 要 考 虑 代表 着 人民 或 西 方( 例 如 翻 译) 的那些团体, 还包 括政 治体 制, 例如 出版 审查 制
? 度。

四、 最后的理论盘点: 从文学的观点 看

75

文艺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的意义这一实际出发, 如果我们 不仅仅把郭 沫若、 郁 达夫看成文学场一个利益 群体的化 身, 一个 抽象、 被 动的行动者, 而且把他们当成庄 子、 原、 白、 贺 屈 李 李 等的精神后裔, 也 许我们 对这 一文 学现 象会 有更 丰 富、 更具体、 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 我们还必须更清楚地重 复一遍, 尽管他 力 图采取客观化的视角, 但是, 当他指出文 化资本的 不 平等分 布使得广大被统治 阶级丧失了消费合 法文学 机会的同时, 他实 际上未 经批 判就 站在 一个 把现 代 主义文学合法 化的立 场上, 暗 自同 意了 高雅 文学 把 通俗文学区隔为低劣的逻 辑, 一 方面, 他 虚构了一 个 将通俗文学的 解码过 程均 质化 的消 费主 体, 看不 到 消费者之间的未必不重要 的个体差 异, 另一 方面, 他 又无视通 俗文 学 对于 高 雅文 学 的 抵抗 效 能及 其 意 义, 特别是对于受 众在欣 赏文 学作 品时 所投 入的 感 情深 度, 又 基 于其 批判 过 的美 学性 情, 予 以符 号 排 斥。这一点, 刚 刚提 到的 徐贲 的中 国雅 俗文 学可 能 具有共同政治 诉求 的观 点, 是一 个有 力的 纠偏。 此 外, 他也没有把自 己所处 的第 一世 界的 文化 生产 场 的位置予以客 观化, 不自 觉流 露出 白种 人的 欧洲 中 心主义倾向, 也是 不能因 为他 声称 他倾 向于 反思 性 思考, 就可以一笔 勾销 的。以 上可 能我 们的 批评 对 于任何一种文学社会学都 显得难免 苛刻, 但 是, 我 们 坚持这样的批 评, 是旨在 说明 布迪 厄的 文学 社会 学 的有效性必须 限制在 一定 范围 之内, 从 而在 阅读 的 同时保持布迪厄本人所提倡 的警醒和反思立场。

# 点可能更有意义。

第二, 虽然布 迪厄 的确 非常 尊重 文学 的自 在特 征, 但是这种尊重是建立在 文学的社会 性基础上 的, 他不能摆脱对于社 会学 理性 理论 传统 的影 响, 当他 强调利益是行动的 驱动 原因 的时 候, 他只 能看 到文 学的幻象, 看到文学的某种 任意性, 却看不到 文学自 身的价值, 看不 到文学 对于 人的 精神 品格 真实 的塑 造力量。比如说我们无法根据他的 理论逻辑 地推演 出一套文学价值的判断标准出 来。布迪厄在 一个地 方说:? 文学 魅力在于揭示了存在 于历史形式 与历史 内容或历史语境之间的隐秘关 系。马克思认 为自己 应当至少将希腊艺术视为具有, 永恒 魅力? , , 永恒魅 力? 可以纯粹 从历 史概念 上加 以理 解。当 被遮 蔽的 发现所呈现出来的 是不 变的 历史 结构 的时 候, 这一 点就很明显。这里说的结构, 比方说尤其 在. 情感教 育/ 的情形 中, 就是 1848 年 1968 年也 一样 的青少年( 至少每个资产阶 级青少年) 必须面 对的权 力场的结构。 ? 这可能是他最 像阐释 文学标 准的一 # 处文字, 但是即使是对文学 标准的定义, 也是 显得太 肤浅了, 因为他 这里把 文学 之美 化约 为内 容之 深刻 了。另一方 面, 布迪厄确是找 到了一些文 本, 进行了 有趣甚 至 可以 说深 刻 的分 析, 但 是, 更 多的 文学 文 本, 假如要进行类似于细读 式的文本分 析, 他 的文学 场理论可能会变 成屠龙 之技, 因 为像. 情 感教 育/ 那 样可以看到权力场 与艺 术场 结构 的小 说, 以及 像福 克纳. 艾米莉 的玫瑰/ 那样具 有所 谓反 思性 的小 说, 碰巧契合布迪厄文 学理 论的, 在 浩如 烟海 的文 学作 品中毕竟很难说有什么代表性。 第三, 布迪厄尽管坚持文 学的历史性, 反 对那些 先锋派们所宣称的 断裂 幻象, 但 是这 仅仅 坚持 的是 文学场的历史, 也就是说, 布迪厄由 于无视自 古而今 的文学存在的历史 传承 性, 他排 除了 对于 前资 本主 义文学作为参照系 统的 考虑, 这 会使 他的 观点 可能 会失之片面。举例子来说, 创 造社高喊? 为艺 术而艺 术# , 张扬浪 漫主义, 这 一方 面可 以用 布迪 厄的 理论 解释说创造社作家 试图通过制定文学 场的合法参与 性的新定义, 把场中的异己 的行动者( 例如文 学研究 会) 从游戏中排除出去( 把他们说 成不懂文学 的真谛 者) 或至少降低 其对 手的符 号资 本, 但 另一 方面, 为 什么他们没有选择其他理论主张 , 例如 横光利一? 新 感觉派# , 白 璧德? 新人文主 义#? 如 果我们不 仅仅从 他们刚刚进入文坛 时的 被支 配的 位置 的角 度, 而且 从他们的作品如. 女神/ 、 沉 沦/ 的对 于中 国文 学史 .

已经刊布的 相关文章 包括: . 文学场的 逻辑: 布迪厄的文学观/ ,. 文 化研 究/, 2003 年, 第 4 辑, 中 央编译出版社; . 继承 与断 裂: 布迪 厄的 哲学 思想 渊 源/ ,. 现代哲学/ , 2003 年第 4 期;. 知识分子场: 布迪 厄对知识分子的祛 魅/, . 江苏 社会 科学/ , 2004 年 第 1 期;. 陌生人: 布 迪厄 的 生活 轨 迹与 学术 性 情的 发 生/, .河北学刊/ , 2004 年 第 1 期;. 略 论布 迪厄的 主 要概念工具/ , . 东 南 大 学学 报0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4 年, 第 1、 期; . 合 法趣 味、 学 性情 与 阶 级 区隔/, 2 美 . 读书/ , 2004 年第 7 期;. 艺术博物馆: 虚假的文 化承 诺/ ,. 民族艺术/ , 2004 年 第 3 期; . 皮 埃尔0 布 迪厄: 1中等品味的趣味2/ , . 中国学 术/ , 2004 年 1 期; . 艺 术编码的社会条件: 管窥布迪厄 艺术社会 学/ , .文 艺 理论研究/ , 2004 年第 4 期; . 社会 空间 与社会 阶级: 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 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2 期;

76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 符号暴力与 性别统 治/ ,. 社 会理 论论 丛/ , 第二 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 文学 场的历 史发 生与 文学现代性/ ,. 河北学刊/ , 2005 年, 第 4 期;. 当代文 论语境中的布迪 厄/ ,. 社 会科 学/, 2005 年第 12 期; .颠 倒 的 经 济 世 界: 文 学 场 的 结 构/ , . 天 津 社 会 科 学/ , 2006 年第 6 期; . 祛魅、 构与 大众文 化的 自主 解 性: 当代语境中 的布 迪厄 美学 社会 学/ 2006 年, 第 6 期。 ? 布迪厄 的这 方面 的 经验 材 料是 根据 他 的分 类图式来组织的, 当然会证 明他的结论, 因此 他实际 上犯了逻辑上的同 义反 复的 毛病: 他 没有 从逻 辑上 证明文学艺术是一 种文 化任 意性, 根 据索 绪尔 的语 言学上能指与所指 之间的任意性进行 的推论也是未 必可靠的。因为举中 国汉 字 例子 来说, 作 为一 种表 义文字, 许多汉字是由描摹 物态的符号 转化而来, 换 句话 说, 这些 汉 字与 它 所指 的对 象 决非 是任 意 的。 至于表音文字, 也未必与所 指内容起初 没有联系, 我 们不能因为不了 解这种 已经 湮灭 不闻 的可 能联 系, 就断言这一 联系 并不 存在。 事实 上, 本雅 明纯 粹语 言概念的提出, 正好是 和索 绪尔 或布 迪厄 上述 语言 观是明确对立的。参见本雅明: .论 语言本身 和人的 语言/ , 载. 本雅 明文 选/, 陈 永国 等编, 北京: 中 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263- 278 页。 % 一 位作者 如此 干脆 地批 评 布迪 厄: ? 只 有在 拆毁艺术品与意识 形态 之间 的全 部区 隔之 后, 布迪 厄才能够, 推 导出? 前 者的, 美 学? , 因 为他 所看 到的 , 铭刻? 在艺 术品之中的东西无非 是意识形 态。 引自 # ? Larson, W. , D isp lacing the Political: Zhang Yimou? s T o Live and the Field of Field , I n Hockx, M . , ( ed) , T he L iter ar y Field of T wentieth - Century China, Honolulu: U niversity of Hawaii P ress, 1988, p. 195. 另 一位作者也表达 了类似 的意 思: ? 严格 地说, 对 布迪 厄而言, 美学可以说并不存 在, 除非 继续用这 一概念 使得他在. 区隔/ 所讨论的符号暴 力的形式 永久化。 # Szeman, I. and Brow n, N . , I ntr oduction : Fieldw ork in Culture, In N . Brown et al. ( eds) , Pier re Bourdieu : Field in Culture, N ew York: Ro wman and L 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2000, p. 4. & 参 见拙文 的相 关分 析, . 古 典时 代的 政 治权 力与文学: 区隔 的 逻辑/, 载. 天 津 社会 科 学/ , 2003 年, 第 6 期。 ? 这方面, 宋人对具 有浪漫气 质的李 白的诸 多 讥诮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古 人对传说为 太白金星 下 凡的李太白可 能作为 一种 谈资 津津 乐道, 但 是这 种 海外奇 谈式的无根游谈与 对他的顶礼膜拜完 全是两 回事。 ( 此外, 布迪厄浓厚 的决定论 对我们 这个盛 行 决定论的民族 具有相 当的 亲和 力, 这种 亲和 力正 好 说明了 它无法构成我们国 民性的一个相辅相 成的重 要补充。决定论 常常 让我 们逃 避个 人的 责任, 听 命 于臆想的命运的安排, 是培植犬 儒主义的精 神温床, 对此我们在接受布迪厄时不 可不察。 ) 参 见 Robbins, D. , T he Work of Pier r e Bour dieu: Recogniz ing Society , Boulder and San Francisco: Westiview Pr ess, 1991, p. 50. ? 参见拙文: .陌 生人: 布迪厄 的生活 轨迹与 学 术性情的发生/ ,. 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1 期。 + 布迪厄同 事帕 瑟 龙语, 参 见菲 利 普0 柯尔 库 夫:. 新社 会 学/ , 钱 翰译, 北京: 社会 科 学文 献 出 版 社, 2000 年版, 第 50- 54 页。 其实布迪厄还存在着 既要将文学 自主性加 以 祛魅, 又要捍卫文学自主性的 矛盾。关于这 一点, 陶 东风教授说得 好:? 有 一种 可能 的解 释是: 他 在描 述 的层次上反对 文化自 主性 的神 话, 但是 在规 范的 层 次上又捍卫它。但是这与他 对于社会科 学的科学 性 ( 客观性) 与批判性的统 一论又是矛 盾的。这里可 以 看出布迪厄与现代主义( 或艺术 现代性) 的关系 极为 复杂重要, 既是现 代主义 的批 判者 又是 现代 主义 的 继 承者。 这 段话 引自 陶 东风 教授 写 给我 的电 子 邮 # 件。 徐贲. 布迪厄 文艺 社会 学在 中国 的跨 语境 转 换问题/ , 引自 http: / / ww w. cc. org . cn/ 。 !陆兴 华: . 布 尔迪 厄 将不 得 不 被 我们 这 样 纪 念/ , 引自 http: / / ww w. cc. org . cn/ 。 ?Hockx . M . , I ntroduction , In Ho ckx, M . , ( ed) , T he Liter ary Field of T w entieth - Centur y China, Honolulu: U niversity of Hawaii Pr ess, 1998, pp. 9- 19. #参见拙文: . 选 择严 冬: 对鲁 迅虚 无主 义的 一 种解读/ ,. 文艺争鸣/, 2000 年第 4 期。 ? Bourdieu, P . , T he Field of Cultural Pr oduc tion, : A ssays on A r l and Cr iticism , ( ed ) , R andal J ohnson, Cambridge: Po lity P ress, 1993, p. 160.

77



  本文关键词: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2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