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本文选题:文本解读 + 规范形式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或无效,正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西方文论往往追求哲学化的普遍性,以高度抽象甚至超验的演绎牺牲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传统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无法对应文学文本由主体、客体和形式构成的结构。西方文论之失还在于方法上以定义、观念的谱系为纲,其极端者甚至以文学不可定义来否定文学的存在。解决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规范形式。规范形式与原生形式有异,它不僵化而有弹性。经典作品常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规范形式形成冲击,并使其更加丰富。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借助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把文学理论中牺牲的特殊、唯一的精致密码还原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inefficient or invalid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is threatening the legitimacy of literary theory.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ends to pursue the universality of philosophy and sacrifice the particularity and uniqueness of literary texts with highly abstract or even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s.The thinking mode of dual opposites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an not correspond to the structure of literary text composed of subject, object and form.The los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lies in its definition and the pedigree of ideas, and its extreme even negates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by the indefinabl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The key to solve the valid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lies in recognizing that literary texts are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composed of surface images, middle meaning veins and deep normative forms.To ensure the maximum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value is the normative form.The normative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form, it is not rigid and elastic.Classical works often impact the normative form with their own unique style, and make it richer.The task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is to restore the special and unique elaborate codes sacrificed in literary theory with the help of multi-level concrete analysi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ivenes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福军;;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孙绍振[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2 余光中;为人作序——写在《井然有序》之前[J];书屋;1997年04期
3 孙绍振;审美价值的错位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3期
4 孙绍振;;绝句:瞬间转换的情绪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绍振;;论李白《下江陵》——兼论绝句的结构[J];文学遗产;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恩铭;陈雪婧;;文学文本对话式解读的三种境界——以苏轼《定风波》为例[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2 张德礼;;架起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探索的回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3 李安全;;文本解读:意义的选择[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4 丁媛;;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0年01期
5 陈勇;;我校新办英语专业条件下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探索[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周克平;;文学理论教学对学生理论思维训练的积极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王相飞;;创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方法探讨——兼谈北大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使用[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8 张学福;;试论文学解读与社会观念渗入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郝丽萍;;关联理论与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J];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10 刘长星;;伊格尔顿文学批评思想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布都沙拉木·旭库尔;古代突厥文碑铭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3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建国;实践规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5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7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发友;新闻文本显性状态及其潜在张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红梅;基于英美“新批评”视野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8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5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6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