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品的寿命
本文选题:作品的艺术生命 + 语文课本 ; 参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一部文学作品的寿命长短不仅取决于它的经典化程度,而且与文学课本、作者手稿、作品版本及传记文献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中学语文课本是学生们走进文学世界的第一座栈桥,其中的作品也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得到传播与留存;作品的艺术生命还因作家生前手稿、版本的不断发掘和作品的多次重印得以延续;作家生前、身后的传记性文献或因作家本人参与写作或因被历史放大的文献内容等都成为作品寿命长短的决定性因素。
[Abstract]:The life span of a literary work depends not only on its classicalization, but also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literary textbooks, manuscripts, editions and biographical documents.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are the first trestle for students to enter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eir works are also disseminated and retained with their growth. The artistic life of the works is also due to the manuscripts of the writers. The continuous excavation of the edition and the repeated reprinting of the work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the life span of the works, such as the author's death,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behind him or the writ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writing or the historical magn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泉;;从“俗中有雅”到“雅俗融合”——试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通俗长篇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丁云亮;;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彭林祥;金宏宇;;新文学广告的价值[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罗紫初;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J];出版科学;2002年S1期
5 彭林祥;;论新文学广告对文学传播的作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翟恒兴;;以小品《捐助》为例看艺术商业化的负面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钟一鸣;;对“大学语文”课程定性定位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7年08期
8 钟一鸣;;真善美:大学语文课程教改的终极目标[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9 马海燕;;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重读“红色经典”现象[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裴萱;;艺术终结之思——《立春》对艺术存在的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姚志文;;试析新闻作品经典化的可能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何志钧;;文化生态与文艺生态危机探因[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胡璇;赵本山现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汤先红;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阳;《李自成》发生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颜亚名;接受美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反思[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刘薇;论布尔迪厄“文学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贞;地域性对水彩画家绘画风格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芳;中西消费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孙丹;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厚;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S·H·奥尔森 ,金元浦;文学反应的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6期
3 张子良;陈乐平;;文学的本质:人性复归的特殊过程——“文学是人学”新解[J];探索与争鸣;1989年05期
4 王长俊;走出“误读”的误区——诗歌释义学研究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5 曹俊峰;;对文学观念的历史性考察(续完)[J];学习与探索;1991年04期
6 黄伦生;文学的运动特性与文学的文化价值[J];学术论坛;1992年06期
7 陈旭光 ,冯冀;读者阅读接受:阐释与探奥[J];名作欣赏;1993年05期
8 ;文学概论试题[J];中文自修;1995年01期
9 初耘;林莹;晓林;;“文学概论”综合练习[J];中文自修;1995年05期
10 王贺;对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审美心理的再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邓笛;;译者的风格[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10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9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武歆;作家一生的命题[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2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3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4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翟燕宁;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张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曹杨;《被忽略的人群》翻译实践报告(第53章—第57章)[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78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7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