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现代艺术——艺术史叙事与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本文选题:现代艺术 + 社会史 ; 参考:《学术月刊》2013年08期
【摘要】:如何评价现代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学术难题,不能简单下判断说它好或者不好。对现代艺术的理解需要开启现代艺术不同的艺术史叙事空间。理解现代艺术有五种艺术史叙事范式,即社会史、艺术史、技术史、精神史、形象史。社会史侧重的是现代艺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下如何进行反渗透,艺术史侧重的是现代艺术对主流价值与学院传统的叛逆,技术史侧重的是现代艺术从艺术精神向技术精神的转变,精神史侧重的是现代艺术的精神困境及其突破,形象史侧重的是现代艺术拆解形象范式及其再整体化的可能性。多样的艺术史叙事范式开启了对现代艺术的多样性理解,而对现代艺术的多样性理解正是对西方文明本身多样性的理解。
[Abstract]:How to evaluate modern art is a huge academic problem, we can not simply say that it is good or bad.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rt needs to open up different narrative space of modern art history. There are five narrative paradigms in understanding modern art, namely, social history, art history, technical history, spiritual history and image history. The social history focuses on how to carry out reverse osmosis of modern art under the infiltration of capitalist ideology, while art history focuses on the rebellion of modern art to the mainstream value and college traditio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art from the spirit of art to the spirit of technology, the spiritual history focuses on the spiritual predicament of modern art and its breakthrough, and the history of image focuses on the possibility of dismantling the image paradigm and its reintegration in modern art. The diverse narrative paradigm of art history o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of modern art,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diversity of modern ar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tself.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芸;;二○一○纽约艺术之行[J];荣宝斋;2010年04期
2 汉斯·贝尔廷;苏伟;;《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9、艺术对抗艺术史——以大众文化为镜[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3期
3 刘德卿;;文杜里与弗莱、阿波利奈尔、里德[J];齐鲁艺苑;2006年01期
4 杨涓;;艺术家进入艺术史的路径[J];东方艺术;2010年03期
5 雷克勤;关于艺术创作的当代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张三夕;;论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经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田必伟;;关于西藏艺术的起源[J];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01期
8 雷鸣;王燕;;艺术的阴谋——解析“国际当代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9 高振平;;佩夫斯纳的视野[J];上海艺术家;2009年01期
10 王端廷;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分界[J];美术观察;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普文;;艺术史编纂论纲[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刘恒岳;;从天津的实践说艺术史史料及其研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谢地坤;;新艺术的希望之光或假象——简论阿多诺的艺术哲学[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鹿炳君;;以艺术的名义——伪前卫艺术的策略与招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俊;重新认识上海的实验艺术史[N];东方早报;2008年
2 刘祯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艺术史与艺术史范式[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学东;纽约苏富比2007春季“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再创新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周海宏;艺术与艺术家的本质及现代艺术“打假”[N];中国艺术报;2002年
5 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主任 李瑞华;西方艺术与中华文明的纵与横[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邱家和;要让买方市场建立信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宏宇;新世纪10年:艺术史不是光荣榜[N];南方周末;2010年
8 许彤;从浪漫主义的狮子到野兽的怒吼[N];华夏时报;2010年
9 译艺风;当代艺术市场:佳士得依然独占鳌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记录那个时代我们责无旁贷[N];深圳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郭景华;观看之道: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7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8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滨;现代艺术与传统的剥离[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徐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芳;艺术的“非同一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南翔;艺术本源的遮敝[D];厦门大学;2007年
5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邹操;《艺术史》不是,并且永远不是,,艺术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晶;贡布里希“图式—修正”理论之完成[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孙
本文编号:1842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4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