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关于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心理距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5 22:14

  本文选题:自主性审美 + 心理距离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心理距离”是艺术创作与欣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涉及的不仅是审美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超越了客观反映论审美的自主性审美问题。心理距离不同于物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距离,,是主体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都不利于创作与欣赏的进行。距离太近,会使实用、功利的动机压倒美感;距离太远,又会因无法理解而很难建立起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于是,便需要寻求一种适中的距离,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效果。但是,对于这种适中的距离我们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结论,因为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主体自身诸多的内在因素,如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性格等等,以及外在因素,如地点、环境、气氛等等。当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艺术作品因形式不同所提供的不同的距离条件这一因素。因此,要获得适中的距离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的任务,也是二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创作、欣赏过程中,主体的心理距离不可能始终保持不变,会随着对作品的理解不断变化。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主体时而“化身其中”,时而“分析玩味”;时而充当“表演者”,时而又充当“旁观者”,两种不同的角色在创作、欣赏过程中不断地交替、重叠。因此,在探讨心理距离,特别是距离适中的问题时,“过程”这一因素必不可少,只有在艺术家和欣赏者“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有机结合下,在充分考虑到“过程”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距离适中的意义才能得以全面、完整的体现。
[Abstract]:"Psychological distance"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It involve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but also the independent aesthetic problem which transcends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theory.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distance in the physical sense, and it is a special mental state of the subject. Too close or too far away is not conducive to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eing too close will make practical and utilitarian motives overwhelm the sense of beauty; distance too far will make it difficult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for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we need to seek a moderate distance to achieve the ideal effect.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quantitative conclusion about this moderate distance, because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are various, including many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ubject itself, such a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nterest, personality, etc.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location, environment, atmosphere and so on. Of cours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t distance conditions provided by different forms of art works. Therefore, to obtain moderate distance is the common task of artists and appreciators, and also the result of "self-regulation" by both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f the subject can not always remain unchanged, and will chang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There is a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The subject sometimes "incarnates in it", sometimes "analyzes the taste", sometimes acts as the "performer", sometimes acts as the "bystander", two different characters are creating,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on is constantly alternating and overlapping. Therefore, when discussing the ques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specially when the distance is moderate, the factor of "process" is essential, only when the artist and the appreciator "enter into it" and "go outside". Only when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s fully considered, can the meaning of moderate distance be fully reflect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新营;;“距离说”与“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王振华;;从布洛的“心理距离”浅谈美学中的距离[J];美术大观;2008年08期

3 程淑芳;;时间指示语的选择与心理距离变化[J];大家;2010年16期

4 司有仑;胡苏川;;“心理距离”说浅析——摄影美学散论之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李喜辰;不即不离——艺术创造中的理想距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党莉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从布洛的心理距离谈起[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古伟霞;;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语用分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杨睿;卢世雨;黄金雷;;基于“刺猬法则”下最优心理距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12期

9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蒋隽;;对英汉空间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泉;;幽默在调节师生心理距离中的运用和实效分析[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强;;漫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距离”的调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吴红霞;汪玲;;解释水平理论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汪旭晖;;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基于市场邻近模型与心理距离视角的解释[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玮然;;浅谈心身医学与音乐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1989年

8 吴三美;何先友;;情绪性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蔡红玲;;参与,让学生更精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10 孔小美;;架起师生友谊桥梁,提高教师教育素养[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琴;最佳距离不是“零距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彭宁;女人要给自己留白[N];健康时报;2010年

3 茅政一 王凤国;缩短与新兵的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5年

4 陶维洲邋章苒;跨城公交起步,长三角人更感“同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芬;心理距离决定身体距离[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记者 杜娟邋蒋悦飞;年票互通 广佛人年省4亿[N];广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季佳莹;地理距离虽远 心理距离很近[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马志国;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N];天津教育报;2007年

9 姚力楠;寻找最舒服的距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商会;领导与下属的管理故事:刺猬理论[N];经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军;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为模式及国际化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征;关于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心理距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岳鹏;《彼岸》—论绘画的距离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成海;英语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心理距离视角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封海燕;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及认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阚忠钰;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8 于立娜;中学阶段师生心理距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金石;让·穆克(Ron Mueck)的缩小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849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49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