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什么是文学生态学_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11-22 07:01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论文发表 > 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日期: 2012-12-04 发布:  

  2012年第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10期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文明;作用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60-0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兴起的生态思潮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流。我国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P11)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以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增进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目的,倡导生态系统和谐是生态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文明批判提倡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人类发展,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问题得到解决。生态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社会里,人们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静?”[2](P1~6)这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以及和谐共处。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除了科技和管理外,更需要具有大众传媒性质的文学艺术的帮助,需要文学艺术对人的灵魂的教化,达到美化心灵的作用,从而使人类的生态意识得到提升。
  一、生态文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落脚点在人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上。[1](P9)在目前法制和财力都不强大和雄厚的现实状况下,生态义务的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便以良知为后盾。[3](P107)而生态良知的唤醒,则是人文学者的责任:通过笔墨批判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歌颂鸟语花香的自然和谐美景以修正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严重生态危机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学,它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的选择对现实生活和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渗透着作者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寄寓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人们通过阅读欣赏生态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情景及寓意等产生思想感情上的相应反响,引起真善美或假丑恶的情感体验,让人静思人类贪欲与对自然的掠夺行为的严重后果,以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因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在强调文艺美学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就不能排除其政治内涵。这一点是文学价值取向中必须给予足够认识的”。[4](P164~172)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因为人类正在失去“家园”。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穷掠夺而正在失去可以栖居的物质家园;二是无法满足的贪欲使人类正失去可以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为了挽救这种“无根无源”和“无家可归”,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就是“人心的建设”,即挽救人心改造人性,消除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重回沦丧的公共道德和生态意识。在此,生态文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生态文学通过残酷事实的描写以唤起人类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激发自觉的生态意识以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环境、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所以生态文学可以运用形象的、感性的思维方式弥补理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从而滋润感化人心。
  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生态批评也试图从伦理及社会文明进化的角度来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自然置于文学中,目的是要挖掘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本身的思想和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模式。所以生态批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天赋教授认为生态批评的作用就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读者以正确的态度重读经典作品,改变思想观念,规范人类行为,美化生态环境。[5](P63~64)通过生态批评,读者可以从传统的视角转向生态视角来欣赏和思考文学文本。例如对小说《白鲸》的研究中,从生态视角看,作者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讴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暗示人类无视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所以,生态批评理论可以帮助读者从生态的视角欣赏和品评经典,吸收精神营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生活和行为习惯。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目标也是一致的。生态批评的研究还将文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根据进化论以及生态学理论,生态批评学者们认为人类心灵与宇宙万物紧密相连,自然生物的变迁会影响人类的思维。反之,人类思维和心灵也必将会改变宇宙万物的生存状态。具有进化论生物学背景的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米克认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文学在人的行为及自然环境中的影响,探索文学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联系中起到的启迪人类思想的作用,从而证明文学是不能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环境分离的。他强调文学应在人类的生存喜剧中发挥作用。[6](P87~89) “在《纳尼亚传奇》中,路易斯借助能言动物,批驳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讽刺。纳尼亚王国居民中除了亚当和夏娃的后代,更多的是具有心智的能言动物。在这些能言动物身上读者看到的是与人类同样的理性、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动物们在国家的事务安排和社会地位上与人类是完全平等的,甚至老鼠也可以出任将军,他们与人类一样拥有公民的权力。”[7](P224~228)   揭示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目的之一。要解决地球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从人类自身的救治作用开始,目的在于解决思想文化的根源,以及完善道德。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调节。面对愈来愈严峻的生态危机,人文学者应承担起这一伟大的时代使命,挖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和认识生态危机的恶果,从而对人类自身进行生态思想启蒙,重启生态良知和生态道德,并积极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构想解决生态危机对策。[8](P353)
  二、生态文学净化灵魂的功能
  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艺术对人的精神理疗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生态文学,它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整个生命系统中存在困境的生命进行审美关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融洽和谐。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谈到,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人们在物的丰收中迷失了“心”的意向,严重的生态危机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为此,戈尔呼吁“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精神上的环保主义。”[9](P191)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
  生态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情感活动、思想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寄寓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他者意识、政治立场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艺术情味和审美观,提高人正确对待自然的能力。所以,生态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让生态文学为营造人的精神家园而发挥作用,以其呼唤和塑造人的良知,最终使人类获得精神上的温馨家园以找回失落的人文理想和精神是生态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破坏极其严重的情形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物质的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限度内,提倡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促使人类思考和寻求工业和科技发展的正确道路,以及试图开创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和绿色科技是生态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10]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能使读者沉浸于真、善、美的境界,从而得到精神和道德上的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客观批判性地反映社会生活,激励读者去改造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进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类理想。美国自然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与自然万物为伴,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最后写成了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理解的生态读本《瓦尔登湖》。在书中,他反复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根据信仰和经验我确信,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是一种乐事。”[11](P170)虽然历史不能倒退,我们不可能回到他的那个年代简单地生活,但我们总可以节俭些而不要只顾从自然索取吧。
  从历史上看,文学艺术繁荣的朝代和国家都是长治久安的。中国历史上,殷商时期的人们追求财富,重物质享受,殷商很快就灭亡了。而流传至今闻名于世的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很大部分就是周朝的最高领导者鼓励官员和文人创作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较长且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朝代,主要原因就在于百姓具有那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周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周公汲取前车之鉴而倡导德治,即“殷鉴不远”。这是周公治人、治国之道,也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爱斯基摩人有这样一个创世神话:由于人类的增长,他们只好杀死更多的动物来满足生活需要。而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就有可能把造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毁掉。这激怒了人类的创造者“渡鸦”。因此,“渡鸦”决定把人们杀死。于是,他把太阳从天空中拿下来放到一个皮袋里,然后带到天上一个很远的地方,这时大地就变黑了,人类的灾难来了。初民们领悟到了这一神话传说的教诲,自觉地限制物欲需求,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保持生态平衡、为防止更为严酷的自然惩罚而控制人口增长。
  20世纪中期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人们都可以从生态的视角去阅读,从而让人们思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们不愧为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学作品。奥斯丁的《少雨的土地》(Land of Little Rain, 1902)、谬尔的《约塞米提山》(The Yosemite, 191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 1949)等作品分别从作者在沙漠、山脉、海岸以及被沙漠化的土地上的亲身体验,描述了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逐渐远离我们的壮美的荒野,提醒人类关注土地;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1962)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促成了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艾比的《大漠孤行》(Desert Solitary, 1968)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和现代文明的思索。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在美国成立,之后又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建立了分会,同时世界各国有关自然与人类关系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品纷纷出现。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遗弃的农场里提出“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The ecological conscience);艾比在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威廉斯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感情,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大多数生态文学家的心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以及人与自然情同手足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艺术手段在感化人,引领人们去品味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恩惠,进而重新思考对待自然的态度,自觉地肩负起拯救地球的责任。   生态文学作为以一个大众容易接触且容易接受的艺术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塑造人类灵魂和感化心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让生态文学普及是人文学者的时代使命。2006年6月,厦门大学王诺教授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斯各特·斯洛维克的对话中谈道:“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进而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12](P116)阅读生态文学作品,稍有良知的人会不自觉地反思我们现在的环境和处境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和人类的未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自然的分子,每个人也有相应的自然责任或生态责任”。[1](P197)所以,“文学艺术,尤其是生态文学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什么?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了:通过生态文学作品以及生态批评,发挥文艺的净化灵魂的功能,让人类充分认识到目前的生态危机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人类必须对此承担责任,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确保地球所有物种持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可能长久地生存在大地上,才可能“在增长人类幸福潜能的原则下,重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13](P245)“诗意栖居”、“和谐共处”是多美浪漫美好的人类物质、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1]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建军.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3]韦清琦. 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4]胡铁生,周光辉.论文学与政治的意蕴交映——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感思[J]. 社会科学,2011,(8).
  [5]胡天赋. 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1).
  [6]W. Joseph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M]. Tucson: Arizo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7]胡铁生,韩松. 后现代文学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纳尼亚传奇》与《哈利·波特》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11,(4).
  [8]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阿尔·戈尔. 濒临失衡的地球[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mw.cn/content /2006-11/10/content _506025.htm.
  [11]Henry, D. Thoreau. Walde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12]王诺. 生态与心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的对话窗口[J]. 文艺研究,2004,(1).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5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