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德沃夏克的艺术史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06:39

  本文选题:进步论 + 精神史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马克斯·德沃夏克的艺术史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当今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德沃夏克的艺术史研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用研究视角的转换将里格尔的艺术进步观念具体到精神领域,对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其"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核心观念,同时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落实到具体的艺术作品研究中。德沃夏克艺术史研究的视角转换和精神观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互为表里,都将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当下的艺术发展具体问题相结合。德沃夏克艺术史观念的应用可以看作是对当下"艺术终结"观念的隐性批评,是对现代艺术的形式追求和发展方向做的较为有利的理论支撑和预测说明。
[Abstract]:Max Dvorak's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has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Dvorak's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crete works, with the chang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put Riegle's concept of artistic progress into the spiritual field,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of art. The core idea of art history as spiritual history is obtained, and Hegel's spiritual phenomenology is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artistic work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Dvorak's study of art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spiritual concept, which combines his profound theoretical origin with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art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Dvorak's concept of art history can be regarded as a recessive criticism of the concept of "end of art", and it is a favor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ediction for the pursui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ar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299)
【分类号】:J1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扬;;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桂在泓;王平;;论当代中国政府能动性的发生与制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杜胜利;;钱学森系统精神观的理论价值[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匡宏;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邓亚娟;学校教育中加强高中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静;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振华;网络语境下自然人格的法律扩展[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苏昌强;论卢卡奇的人道主义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卫华;当代艺术中的有效交往[J];美苑;1995年04期

2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J];新美术;1999年01期

3 邵亦杨;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形式问题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语境的多重读本[J];美术观察;2003年12期

4 翁珉;阿瑟·丹多:艺术和艺术哲学的终结[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彭捷;中国艺术史研究现状的忧思[J];艺术探索;2004年03期

6 王颖;艺术心理学与艺术史中的风格问题[J];装饰;2005年10期

7 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王洪伟;刘军强;;艺术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杨勇;;直观艺术本身——一种非洲艺术研究的基础方法初探[J];文艺争鸣;2010年06期

10 王霞;;唯物史观下的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J];大众文艺;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普文;;艺术史编纂论纲[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恒岳;;从天津的实践说艺术史史料及其研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6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青生;;世界艺术史的另一种解释——《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说明[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俊;重新认识上海的实验艺术史[N];东方早报;2008年

2 刘祯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艺术史与艺术史范式[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邱家和;要让买方市场建立信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许彤;从浪漫主义的狮子到野兽的怒吼[N];华夏时报;2010年

5 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主任 李瑞华;西方艺术与中华文明的纵与横[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周安庆;质价不符[N];美术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孙玉洁;以艺术之美慰藉心灵[N];中国艺术报;2003年

8 记者 丁杨;译林社为普通读者新译《剑桥艺术史》[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盛葳;艺术史叙事的“绑架”与“拯救”[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何桂彦;艺术史写作中的方法论差异[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景华;观看之道: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5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操;《艺术史》不是,,并且永远不是,艺术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

本文编号:1864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64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