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作为科学的文艺学:从巴赫金对洛特曼的质疑谈起

发布时间:2018-05-10 21:59

  本文选题:科学 + 文艺学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巴赫金与洛特曼的学术纷争,问题症结在于文艺学学科走向以及文学理论研究路径。洛特曼差异美学汲取巴赫金对话主义,在追求作为科学的文艺学的进程中,保留文艺学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文学理论变迁,对探索"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crux of the academic dispute between Bakhtin and Lotman lies in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research path of literary theory. Based on Bakhtin's dialogism, Lotman's difference aesthetics retains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literature and art as a science, and embodies the changes of literary theory from literary research to cultural research, from a single subject to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theory. It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research 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德勒兹差异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12XJC751003)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思维批判与文艺学基础理论的更新及回归”(11WYXM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尤·米·洛特曼;李默耘;;文艺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J];文化与诗学;2010年01期

2 吴晓都;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昊;;洛特曼的电影语言观和电影符号学[J];电影文学;2010年22期

2 叶从容;;试论好莱坞大片的同一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2年01期

3 王岳川;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在中国[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李薇;;“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国内洛特曼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李薇;;从同一到差异:现代性在苏俄文论中的多重镜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李薇;;文学性的困境与突围:巴特与洛特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薇;;洛特曼与苏俄文论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李薇;;超越现代与后现代——洛特曼差异美学之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叶从容;;论新乡土散文的后现代生态意蕴[J];鄱阳湖学刊;2011年03期

10 李薇;;“结构—功能”的航道:布拉格学派对洛特曼的启示[J];齐鲁艺苑;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吴玉英;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余杰;叙述开端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孙鹏;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权晶;体系 精神 方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于健;普希金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体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莉;巴赫金的形式方法:意义与结构——解读《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3 程正民;文化诗学:钟敬文和巴赫金的对话[J];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4 王建刚;艺术语/实用语:虚拟的二元对立——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诗语理论的批判[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邱运华;;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J];文学前沿;2006年00期

6 张树海;浅析复调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郭建飞;徐建纲;田祥斌;;文艺学上伟大的巴赫金[J];职业圈;2007年15期

8 吕君芳;巴赫金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10 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3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4 欧阳友权;我们去哪里触摸文艺学前沿?[N];文艺报;2005年

5 王卓斐;我国现阶段的网络文艺学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骆冬青;何来“终结”谁与“对话”?[N];文艺报;2004年

7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郑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新态势[N];文艺报;2003年

9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10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2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裘涵;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2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3 袁瑾;赛博空间的狂欢[D];武汉大学;2004年

4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5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小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9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1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71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