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辨异:异质话语对话的双刃剑

发布时间:2018-06-08 08:04

  本文选题:辨异 + 异质话语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摘要】:在中西异质话语的对话中,异质性是一把双刃剑。面对此一情况,强调异质性逐渐成为当前中外学界的潮流,就反击中国传统话语的失语及西方话语的独白而言,异质性无疑是强有力的武器。但若因此而固持异质性,不仅拒绝中西异质话语的对话,甚至消解中西异质话语经由对话而创生新话语并化解异质话语冲突可能性的偏激思想,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Abstract]:In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terogeneous discourse, heterogeneit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emphasis on heterogene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urrent tren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As to countering the aphasi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iscourse and the monologue of Western discourse, heterogeneity is undoubtedly a powerful weapon. The dialogues of the language even dispel the extreme thought tha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utterances create new words through dialogue and dissolv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flict of the heterogeneous discourse, but it can not arouse our vigilan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分类号】:I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月新;对话——文学的存在方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乔京禄,彭晓燕;聆听智慧与情感世界的对话[J];艺术百家;2003年04期

3 李保民;对话,在真理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刘能强;美学和艺术在对话时代[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吴昊;文学批评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李明;阐释的三个误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邹广胜;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8 胡海;;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4期

9 刘东生;当代艺术审美的嬗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金莉莉;对现代童话语言的叙事学分析——对话与修辞表达[J];学术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斯义宁;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N];文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曹俊杰 吴湄;高科技:艺术的双刃剑?[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彭俐;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与世界良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1年

4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5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鲍尔吉·原野 丁宗皓;关于“新乡村主义”的对话[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会消失吗?[N];学习时报;2001年

8 ;文学要寻求光明[N];文学报;2002年

9 於可训;时尚:文学的双刃剑[N];文艺报;2003年

10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钟鸣;[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段丽丽;论姚斯的接受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3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珏;翻译研究:从接受美学到多元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春燕;阅读本体:在对话中重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尔曼;艺术真理与诠释学方法[D];吉林大学;2009年

8 赵士化;叙事与对话[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5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95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