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反本质主义、文论重构与中国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22 16:15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中国问题 ; 参考:《文艺争鸣》2013年01期


【摘要】:正一度形成人人争说反本质的局面过后,"反本质主义"仍然是文艺理论界的论争焦点与热门话题,这既让人欢喜也同时让人担忧:喜的是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学界迅速播撒开来,可以给人以方法论的启迪,循此而往,人们可以发现更多以往被遮蔽的空间;而忧的是反本质主义的不少探讨误解层出,浮于表面,不愿深入,小得即满,人云亦云。直至今天,仍有不少学者宣扬反本质主义否定
[Abstract]:At one time ,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 - essence situation for all , " anti - essentialism " is still the focus and hot topic of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 ,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people happy but also worried that the anti - essentialism as a kind of thought is rapidly sprea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 so that people can find more space that has been occluded in the past .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魏则云;R·罗蒂的后科学文化观评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林乐香;;哲学与文化的和而不同关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4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赵凌云;后现代科学观之审视与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6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秦小丽;;后现代性的有机主义与图书馆服务理念[J];图书与情报;2005年06期

8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9 金吾伦;科学进步和“不可通约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10 徐岿然,王敏,申淑芳,魏彤儒;认识论中抽象类主体、抽象类主体际与自然历史主体际之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爱民;综合的时代[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亚春;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生成:关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胡长兵;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中的新哲学观与新批判[D];安徽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3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熹;;从意识形态性到主体意识崛起——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杜吉刚;谢春平;;文学本质:一个多元性的存在空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宋艳霞;;哲学思潮演变下文学由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的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6 田龙过;;《文学理论》教材中反本质主义文学提问方式的再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向阳;;汉译西方诗学话语空间的拓展——摭论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的理论视界[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8 段吉方;;理论的终结?——“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形态及其历史走向[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9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10 王坤;;西方思维与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点批判[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丹武;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0年

2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孙书文;文学理论: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6年

4 林清凉;多声部“合唱”中的迫问与还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梁君;重建文学:从“本土化”再出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N];辽宁日报;2007年

7 樊星 王宏图 武新军 陈峻俊;问题意识:让学术惊醒[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李建军;重新理解现实主义[N];文汇报;2006年

9 吴义勤;新生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问题[N];文艺报;2004年

10 刘平;迈入文论之门[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谢微;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范建刚;“元批评”[D];兰州大学;2007年

10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3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53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b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