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艺术与标注:论视觉艺术的可视性与标注的关系(英文)

发布时间:2018-06-22 23:46

  本文选题:艺术作品 + 美学特征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机制所认定的艺术作品,具有一些显见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欧美现代主义传统下已经失去许多。事实上,早在现代主义之初就已证实,艺术作品与非艺术的物体之间,无论从材料还是现象的角度看,都并没有什么特征或特点。艺术作品与日常物体,在边界个案中,例如杜尚的作品,对于观看者而言,几乎是一样的。这样的作品说明现代艺术本质上便是葛冷(Arnold Gehlen)所说的是需要标注的(kommentarbedürfig)艺术,即是说,要想将一件物体指认为一件艺术品,背景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认为不仅现代艺术,而是所有艺术都本质上要求标注。标注凸显作品的历史身份,而决定该身份的条件则不仅是视觉的,也有非视觉的因素,例如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创作者的意图、作品创作时艺术界的重要话语等。可以说,作品的那个历史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能划归给作品的美学概念,而我们阐释和标注的也正是作品的这一身份。
[Abstract]:The reason why art works are recognized by art mechanism has som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lost a lot in the tradi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fact, 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ism, art works and non-artistic objects, no mat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terial or phenomenon, there are no characteristics or characteristics. Works of art are almost identical to everyday objects, such as Duchamp's works, in border cases. Such works show that modern art is essentially Arnold Gehlen's kommentarbed 眉 rfig art, meaning tha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designating an object as an artwork. This paper argues that not only modern art, but all art is essentially required to mark. Annotating the historical identity of the work,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identity are not only visual, but also non-visual factors, such as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 the intention of the creator, the important words of the artistic circle when the work is create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istorical identity of the work determin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aesthetic concept that we may attribute to the work, and it is this identity that we interpret and mark.
【作者单位】: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维特根斯坦协会;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俄罗斯艺术作品欣赏[J];艺术广角;2003年02期

4 ;20世纪西方艺术作品[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5 钟绍林;钟绍林染织艺术作品[J];装饰;2004年11期

6 ;20世纪拉美艺术作品[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7 张秋尧;张秋尧艺术作品[J];西部大开发;2004年06期

8 ;艺术作品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刘青云;刘清云艺术作品[J];景德镇陶瓷;2005年02期

10 董占军;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及图录的艺术性[J];齐鲁艺苑;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艺术作品[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毛娟;;体育教改动向:由技能传习到文化传承——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3 梁章贤;;桥梁外貌与环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4 刘路喜;;有感而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修兵;该怎样用艺术作品塑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苏丽萍;专家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塑造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07年

3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4 徐刚;雕塑不能放错了地方[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董城;学生艺术作品缘何被抢购[N];光明日报;2014年

6 编译 王悠然;男女两性评价艺术作品侧重点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杨琪;怎样欣赏艺术作品[N];学习时报;2007年

8 郑丽虹;改革创新精神在艺术作品里生辉[N];深圳特区报;2008年

9 郭之纯;健康的文化生态强调包容性[N];工人日报;2010年

10 欧阳逸冰;儿童艺术作品:期待精美[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华森;山寨式沉浸体验与艺术作品的互涉[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2 孙月;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颖;艺术的先用后看[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曲晓蕊;艺术作品的双重存在:比厄斯利论艺术的审美性和客观性[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昆鹏;“趣味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于童;关于艺术作品的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超华;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的运动形态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8 王彪;当代中国新人类艺术作品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宁;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及作品位置与形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静;北京海淀区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考察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54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54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