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探议当代艺术品的接受与消费

发布时间:2018-06-26 02:33

  本文选题:探议 + 当代 ; 参考:《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摘要】:正艺术创作是对自然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灵化意象并形成物态化意象的过程。艺术欣赏则是对作品审美关照中,把握物态化意象并与创作者心灵化意象相吻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灵意象。在这种再造性精神活动中,欣赏者体验着艺术形象、发掘出艺术形象的思想内容,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得到某些启示,使之成为变革现实的精神力量。这样才使得艺术作用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得以显现,否则艺术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用。"艺术给予观众和听众的效果,决非偶然或无关紧要的,乃是艺术家所切盼的。艺术家从事创作,不仅为他自己,也是为别人,虽则他不能说美的创作目的完全在感动别人,但是论到他所用的形
[Abstract]:Art creation is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concern to nature, the formation of spiritual image and materialized image. Art appreciation is a kind of reconstructive mental image which grasps the materialized image and coincides with the creator's spiritual image in the aesthetic care of the work. In this kind of reconstructive spiritual activity, the appreciator experiences the artistic image, excavates the thought content of the artistic image, satisfies the aesthetic demand and gets some enlightenment, which makes it become the spiritual force of changing the reality. In this way, the positive role of art in society can be revealed, otherwise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art to produce good social utility. " The effect that art gives to the audience and the audience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 or irrelevant, but desired by the artist. The artist works not only for himself, but also for others. Although he cannot say that the purpose of beauty is to move others completely, he is concerned with the form he uses.
【作者单位】: 济宁学院美术系;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钦韶;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关系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苏尔·勒韦特,罗世平;观念艺术论语[J];世界美术;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8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68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