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审美观念的转换——兼论魏晋时期新审美范畴的提出和确立

发布时间:2018-06-28 21:41

  本文选题:魏晋玄学 + 审美范畴 ; 参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摘要】:魏晋玄学是在社会动荡、两汉"宇宙神学"崩溃、旧的权威思想轰然倒塌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唤醒了主体的自觉意识,为人的精神世界发展解脱了束缚,并以"人"为核心展开了对"人本体"的深入探索,确立了"三教互补"的思想模式,促使了中国哲学思想和哲学主题由"宇宙本体论"向"人的本体论"、由外在的世俗世界向内在的精神世界、由外在行为规范的"礼"向内在伦理道德的"理"的巨大转换,从而促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换:即由注重外在的现实叙写,转向注重内在的精神探求;由"比德",转向"畅情";由"载道"转向"审美"。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思想范畴、概念,铸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和审美原则,对古代中国艺术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Abstract]: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was a new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which was produced in the social turbulence, the collapse of "cosmic theology" in Han Dynas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authoritative thought. It awakens the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fre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world from bondage, and takes "man" as the core to carry out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human being", and establishes the thought mode of "three religions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philosophy theme from "universe ontology" to "human ontology", from external secular world to inner spiritual world, from "ritual" of external behavior norms to "reason" of internal ethics and morality, has been promoted in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philosophical themes from "cosmological ontology" to "human ontology", from the outside secular world to the inner spiritual world. Therefor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artistic thought of this period: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narration of reality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ner spiritual exploration; from "Bede" to "unobstructed emotion"; from "Tao" to "aesthetic". At the same time,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aesthetic thought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which accord with the law of art, casting the spirit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ancient Chinese art, and exerting a compreh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art.
【作者单位】: 中国戏曲学院;
【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DB12)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韵;;仿古与生态园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园林设计特色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苏勇;内与外的限制——合肥东方国际会议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3 黄超;;风景区出入口道路沿线地区控制规划浅析——以九华山佛光大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王宜川;李慧;;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与中国山水画理的融合[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5 刘晓晨;宋磊;;作为户外游憩空间的名胜古迹的设计营造研究——以青岛崂山太清游览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韩贻杰;杨艺;;彰显心灵的形式——两宋画院花鸟画的形式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余振齐;;当下:我们能艺术化生存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刘玉;;魏晋女性与“越名教而任自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王见楠;;美,无处不在——自然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晓;王芳;;王辛笛诗歌的禅学意蕴[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4 周静雨;;寻找普鲁斯特笔下的自然景色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秀廷;论生命哲学的武术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钢;浅谈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意境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磊;论中国传统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意境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帆;从“意境说”的视角谈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柴红霞;文人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丰果;滇池沿线三段一域的特色景观研究滇池沿线高海公路段、海埂段、呈贡段、六甲区域的特色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松;牛耀堂;;从意象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天中学刊;1992年02期

2 袁丽萍;;从玄学的兴起到“气韵生动”的提出[J];美术界;2009年07期

3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肖世敏;一片冰心在玉壶——解读诗人周培礼[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乐帧益;孙震芳;;原象——中国审美意象的历史生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施湛清;;盆景二十四品(续)[J];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08期

7 侯力,张玉;论魏晋玄学与审美范畴形成的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笃元;;刘勰“风骨”说浅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任晓文;;“观”与《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观”这一审美范畴在魏晋时期的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11期

10 张克端;;我看到了“冷”的意象[J];新美术;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秀泉;;意象疗法治验实例[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宣叙意象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刘新文;;笛子类的意象在北宋诗词名篇中的作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丛滋杭;;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沟通障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桂荣;;归趋新的审美维度——方方近作的诗学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亚岚;王文轲;;词中之月与生命之月——简析李煜词中“月”的意象[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王士芬;张瑞兰;彭聃龄;;汉字意象值与意义值的测定[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天春 蔡侯友 饶卿;李文献获民族文艺形象大使称号[N];云南日报;2010年

2 何西来 陈建功 韩作荣 李小雨 毕胜 文羽 张同吾 吴义勤;他按准了时代的脉搏[N];文艺报;2010年

3 邵振国;撒网于湍急的水面[N];文艺报;2011年

4 傅京生;磊落倜傥 气韵生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刘新文;北宋诗词中的笛子类意象[N];光明日报;2004年

6 林木;杜泳樵油画的东方意象境界[N];经济日报;2001年

7 朱先树;短诗的魅力[N];文艺报;2006年

8 记者 刘秀娟;鲁院高研班举办诗歌研讨会[N];文艺报;2009年

9 记者 李静;神韵注油彩 成竹生意象[N];东营日报;2010年

10 余凤高;浪漫主义者的肺结核病意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国贞;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9年

4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李明;“医者意也”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晓莉;劳伦斯诗歌中意象之表现及性爱之描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骏;从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看英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仝铮铮;无边的悲怆与苍凉[D];扬州大学;2002年

4 邓月萍;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纯尘;余华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石健;从个人到众人的艰难跋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代球;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及意象的翻译:功能翻译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安雅t,

本文编号:2079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79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0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