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制度:走出审美的象牙塔
本文选题:审美制度 + 审美意识形态 ; 参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5期
【摘要】:正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Abstract]:Positive aesthetic system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and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academic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Aesthetic system is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anthropology and postmodern aesthetics. Different from modern aesthetics, aesthetic anthropology recognizes the complexity of aesthetic and artistic problems, replaces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a broa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studi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politics, economy, ethics and ideolog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aesthetic system directly deconstructs the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concept of modern aesthetics, walks out of the aesthetic ivory tower, and shows its unique aesthetic valu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253212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其林;;论布达佩斯学派对艺术制度理论的批判[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4 胡功胜;;人性的解蔽及其话语策略——论鲁彦周的长篇遗作《梨花似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文辉;;论新闻“真实”的主观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宁;;列斐伏尔论现代社会的异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肖建华;论阿多尔诺对审美主体性的开掘[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温恕;马谢雷论科学的文学批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利涛;;从场域理论看民初通俗文学期刊——以《小说大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马龙潜;;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王杰;;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5年
8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沈卉;互联网时代下“山寨”视频短剧考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鹏;美学视域下的后现代广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罗悦;浅析中国当代民俗风情绘画的精神内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旺;试论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对当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邱纯伟;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D];济南大学;2011年
8 单颖文;艺术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柳;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思想探微[D];安徽大学;2011年
10 付艳杰;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媒介生产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彼得·比格尔,周宪;文学体制与现代化[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小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制度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刘锋杰;;“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观点之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李育红;;现代性视野中的审美主义批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尹庆红;;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陈敏;美育理论的新拓展——简评《审美人类学》[J];理论与创作;1996年05期
6 黎风;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J];求实;2002年S1期
7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8 徐珂;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必要和可能[J];文艺评论;2001年03期
9 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董希文;;范式转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进展[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根生;;创新中的疑窦——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几点质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刘建国;;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辨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2 林清凉;多声部“合唱”中的迫问与还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4 北文;文艺本质如何界定引发学术争鸣[N];文艺报;2006年
5 宫苏艺;文艺本质如何界定 引发学术争鸣[N];光明日报;2006年
6 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7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重视审美的价值取向[N];人民日报;2010年
8 马建辉;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N];文艺报;2008年
9 胡良桂;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8年
10 王子予 聂茂;文艺理论的建设与使命[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映冰;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7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8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妮;审美制度的意识形态症候式阅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
本文编号:2106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0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