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范式转换的必然性与异质性问题
[Abstract]:Kuhn used the theory of paradigm to analyze the normal and revolutionary periods of scienc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as in accord with this paradigm. In the Diachronic Paradigm of European Cultural Center, the 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ses the scientific positivism method to mak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recise and standardized, and establishes the disciplin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an abnormal phenomenon which can not be solved in the paradigm. Later, the American school temporarily solved the "abnormal" phenomenon of the French school within the "synchronic paradigm of the western cultural center", and established the parallel research model, but again put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to the crisis abyss like the French school. Combined with Rickert'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reality, this paper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essence of "meta paradigm of natural science" pursuing homogeneity, but also proves the rationality of "heterogeneity" advocated by Chinese school of thought.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school can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paradigm of the school of law and America, and lea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a healthy and normative way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2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虞又铭,赵艳普;动态中的东西思维模式——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领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齐军;;试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夏晓明;;试论李大钊的史学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萌;东西交汇: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策略——第五届国际东西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3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4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6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7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8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9 袁丽梅;;纵横与跨越——张旭新著《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10 ;《中国比较文学》二○一一年第二期(总第八十三期)目录[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关注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汪云九;;意识问题是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张三清;曾海燕;;论范式的权威[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杨玉辉;;一种新的自然科学分类方法[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关于公布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通知[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8 时佑平;;论原始社会的自然科学[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9 张祥合;王丹;;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冯亚飞;;浅谈自然博物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中元;深入浅出 良师益友[N];中国人事报;2007年
2 张子倩 焉岿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一举多赢”[N];青岛日报;2007年
3 读书;传播科学知识 普及科学方法[N];中国人事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谢利江;为了农民增收[N];张掖日报;2007年
5 尚萱;科学界和社科界携手为地方发展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方春晟;辽宁出台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审与管理办法[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记者 王亚南;我市第十七届自然科学 优秀学术论文评审揭晓[N];安阳日报;2011年
8 郭如山 记者 孙春艳;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开始申报[N];吉林日报;2007年
9 仲大军;创意决非随心所欲[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记者 刘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3 冯石岗;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中作用的探索[D];天津大学;2004年
4 耿新建;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雄杰;中国人肺癌线粒体DNA突变及多态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6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7 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李娟;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库恩范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2 房小敏;高中生自然科学类科普读物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斌;库恩“范式”的演变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于牧;民国自然科学与民族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5 王英志;崛起的第一推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会丽;论范式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周建伟;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叶明华;作为一种范式的民生新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0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2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