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2009年
本文关键词: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2009年
“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
戴冠青 陈志超
【摘要】:以"主体间性"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通过对"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和阐发,同时对比了主体性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美学特征,可以发现"主体间性"美学理论的提出在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在感知世界时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解决了前实践美学没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它的提出也开辟了审美实践的新视野,为审美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方法,促进了美学理论建构的创新和完善,是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成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面临着学者们的质疑也是必然的,因为它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探讨空间,也有不少问题有待商榷,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倘能进一步汲取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资源,深入完善主体间性美学理论体系,那么它一定会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随着哲学对自然、对人与社会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入,美学也在不断地发展,转向,当然也不断引起争论。在西方,由最初的客体性哲学影响下的客体性美学,发展到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影响下的主体性美学,直至现代,启蒙现代性受到批判和质疑,主体性哲学逐渐让位于主体间性哲学,有关主体间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玉能;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尚延龄;尚缨;;美学主体间性“转向”商酌[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杨春时;论审美解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和臣,仰海峰;自我的构成与历史认识中的主体间性[J];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利芳;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宋保安;;体育隐蔽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王桂亭;;交往的两重性:网络虚拟主体间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马黛丹;;价值主体间性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8 陈存志;刘苹;;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9 胡庆山;郝秀艳;;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蔡靖芳;;张竹坡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越;社会建构论视阈下组织冲突的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D];西南大学;2011年
4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帆;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一蕾;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菲菲;新媒介环境与移动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欧阳桃;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中主体间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唐李铭;“活动单导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聪;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国摇滚乐[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齐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张文娟;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维维;宗教教育与传播方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春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1994年02期
2 陈维纲;;马丁·布伯和《我与你》[J];读书;1986年10期
3 仰海峰;“历史性”理解的合法性:解释学发展的深层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冯建;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6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永清;技术关联时代的美学走向——杜夫海纳对技术对象审美化的探讨[J];晋阳学刊;2000年01期
10 ;人的存在与虚无[J];领导文萃;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贵;省绿学会召开“郭因美学理论研究”启动会[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俞吾金;“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阎国忠;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1993年02期
4 刘再复 ,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年06期
5 唐新发;“主体间性”问题综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李文宁;;关于主体间性在本体论上的探讨[J];文学教育(上);2008年08期
7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年04期
8 王雅君;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视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9 旷剑敏;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陶代汉;从方法论角度看古希腊主要美学理论[J];哲学研究;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斌;;皮肤外科学[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N];光明日报;2005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棨;[N];光明日报;2010年
3 杨大春;[N];光明日报;2005年
4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5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6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7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8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9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10 刘家友;[N];盘锦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5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安世遨;大学生对话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姜军;主体间性视域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军;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D];贵州大学;2009年
6 李为为;实践哲学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河北大学;2010年
7 李春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赵丹;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