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断裂的强迫重复:论创伤的表述策略

发布时间:2018-08-07 20:25
【摘要】:讨论创伤记忆有不同的方法。本文着重于文学描写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反映创伤的表述策略。医学讨论创伤作为一种病理状态,不是一种道德状态。但是创伤在文学上一般被体现为一种社会道德诘问。因为文学描写的创伤事件大部分与国家和家庭有关系,所以创伤也涉及对性别、家庭和民族性的理解和期望。在医学概念里,强烈的受创经验使受害者的感觉和认知范围缩小。可是,在文学中,这种空白或者收缩的空间,被描绘充满超现实的幻想。通过这种表述策略,创伤文学也提出并试图以对非人的超现实世界的描绘重新定义什么是"人"。从小说和电影里边的人物的创伤记忆,我们可以看出,创伤记忆与历史在某些方面正相反。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discuss traumatic mem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urpose and necessity of literary description, as well as the expressive strategies to reflect trauma. Medical discussion of trauma as a pathological state, not a moral state. But trauma is generally reflected in literature as a kind of social and moral questioning. Because most of the traumatic events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are related to the state and family, trauma also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 of gender, family and nationality. In medical concepts, intense traumatic experience narrows the range of feeling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victim. In literature, however, this blank or shrinking space is portrayed with surreal fantasies. Through this strategy, trauma literature also proposes and attempts to redefine what is "man" by depicting the nonhuman surreal world. From the traumatic memories of characters in novels and movies, we can see that traumatic memories are in some ways the opposite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美国康奈尔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庆颜;;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从女性主义走向男性沙文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翎;;余震[J];人民文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川平;;向死而生:论王小波小说的生死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长才;政治、性、笑: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之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3 于佳;;“别一种人生”的探寻——试评张翎的《邮购新娘》和《余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1期

4 唐贵啸;;论王小波的悲悯情怀[J];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张川平;;“真实”的荒诞和荒诞的真实——试论王小波小说中对权力话语生成方式的揭示及其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梁沛好;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川平;;叙事时间的重塑与变奏——论王小波小说蕴含的时间观[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陈绪石;王小波小说中的科学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张川平;;人的欲望与欲望中的人——论王小波的欲望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川平;;论王小波对“反智倾向”的文学表现与文化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志全;王小波“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郝朝帅;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认同”建构[D];北京大学;2012年

4 庄诒晶;自我建构的影像民族志[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韦小波;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审美与叙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任小娟;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柏叶;“俄罗斯的萨福”——论阿赫玛托娃爱情诗的诗艺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4 石寒;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5 郭浩瑜;《红楼梦》述补结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谭华;书写姿态、叙事模式与特色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梁译心;突围的一种[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束益琴;现代汉语焦点及其表现手段[D];扬州大学;2008年

9 杨光;王小波小说的生命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贾润英;喜剧外表下的智性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2 王慧;;30年娱乐记忆[J];城色;2008年12期

3 钱柔夷;David;;留下祖先的记忆——参观裕昌号民间艺术馆[J];文化交流;2006年03期

4 冀少峰;;记忆的碎片——南方艺术的启示[J];中国油画;2007年02期

5 张隆溪;;记忆、历史、文学[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6 黄凤祝;刘丽荣;;从《单行道》的记忆说起——论本雅明的救赎文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记·忆[J];建筑知识;2011年03期

8 欧阳东峰;;作品的记忆 学识的游戏——互文性理论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张荣翼;文学发展中的记忆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感觉记忆》艺术展[J];大美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樊星;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评论[N];中国艺术报;2001年

2 李准;“硬伤”升级何时了[N];人民日报;2007年

3 水天中;历史环境与艺术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章晓明;小说学的通俗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叶延滨;欲望与净化[N];检察日报;2001年

6 ;文学要寻求光明[N];文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文菲;生活经验在艺术中的体现[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171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71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6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