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思想的互动——谈跨学科研究中的图像艺术
[Abstract]:Image data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in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cultural materials, image art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ith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istory, religion, sociology and other fields interact frequently with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mage, examine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expansion of dialogue foundation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how to establish its academic independence and existence value in the cros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research.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基金】: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人文学科整体推进重大项目“中古中国的知识、信仰与制度的整合研究”,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SDH3801003)资助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巍;;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王东杰;重写“思想史”[J];读书;2001年01期
3 缪哲;以图证史的陷阱[J];读书;2005年02期
4 巫鸿;;“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J];读书;2006年06期
5 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6 薛永年;;反思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美术史写作谈起[J];美术研究;2008年02期
7 郑岩;;论“美术考古学”一词的由来[J];美术研究;2010年01期
8 黄厚明;;什么是艺术史? 为什么是艺术史?——方闻先生中国艺术史研究札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J];文物;2000年01期
10 巫鸿;;“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J];文物;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单中惠;勾月;;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单中惠;;君主之鉴派与君主教育理论的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刘湍康;张永清;;《廷臣论》中的贵族理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吴先伍;;人的发现与隐没——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历史审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郭淑新;余亚斐;;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观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崔显艳;;贾政形象诠释的儒家文化之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姜军;;试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经济与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振;;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王付银;;论文艺复兴时期装饰审美的独立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材料与装饰思想[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郭亮;;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孟宪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风景画中呈现方式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心峰;;艺术学的“三级跳”与新“节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画像砖人物题材的艺术特点[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莎;老子“道”的管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青;中国传统服饰语言与高级时装设计结合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钱苏青;清前期思想控制之法律问题论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宁生;当代性与地域性: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美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葛兆光;《时宪通书》的意味[J];读书;1997年01期
3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J];读书;2003年01期
4 汤开建;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5 罗丰;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J];考古与文物;2004年04期
6 魏屹东;试论科学内外史发展的三个阶段[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4期
7 方闻,萧芬琪 ,冯华年 ,罗淑敏 ,高昕丹;中西交汇──《两种文化之间》序言[J];美术研究;2002年01期
8 方闻;申云艳;;“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J];美术研究;2007年01期
9 郑岩;;考古学提供的仅仅是材料吗?[J];美术研究;2007年04期
10 李凇;研究艺术的考古学家或研究图像的历史学家?──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J];美苑;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澎;;启示容易,借鉴困难——从新艺术史的基本观念看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10年07期
2 黄厚明;;现代艺术考古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古物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4期
3 缪哲;;艺术史中的文献与“家法”[J];读书;2006年05期
4 周思中;;历史学与艺术史学的结构[J];装饰;2010年01期
5 李爱平;;学科视界下的音乐学体系演变——兼论我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发展机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6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里奥·斯坦伯格去世[J];东方艺术;2011年07期
7 孔陈焱;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从《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一文谈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8 张家胜;;当代跨学科研究的楷模[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唐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荆世杰;;中国基督宗教研究:范式的转移与跨学科的整合[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霖;林云;黎海涛;;护理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与展望[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宝丰;邱丽萍;;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韵江;;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宇;;当代跨学科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徐文堪;;古代世界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三本中英文论著读后[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7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9 邱天河;;间接询问模化构建的心理过程——一项基于复式理论的跨学科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梦薇;跨学科研究:体制外的“舞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 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黄华新 王华平;论跨学科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鼓励多元化国际化注重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科技新星计划今年起开展跨学科研究[N];科技日报;2011年
7 江小平;重视跨学科研究[N];河南日报;2004年
8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邹寿彬;探索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体制与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佘可楚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以制度创新推进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吴月辉;斯坦福启动跨学科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巍;教育技术学身份危机及其消解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丽刚;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程静;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对跨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萍;哲学的唯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媚;北京地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7 贾川;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徐安;论“伦理道德影响下的中国寓言文学”[D];安徽大学;2007年
9 陈书毅;文化研究与学科体制的内在张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琪欣;联络口译中的礼貌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0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2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