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单小曦的质疑.doc.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本文关键词: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dyx110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答单小曦的质疑.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形态关联。“意识形态”一词最初以音译“意德沃罗基”引入, 成仿吾、李初梨等人在 20 年代一再引用, 非常时髦。从一开始把文学界说为“意识形态”,就有着非常机械论和实用主义的色彩,认为“文学为意德沃罗基的一种, 所以文学的社会任务, 在它的组织能力”,文学是“反映阶级实践的意欲”, 是“一个阶级的武器”,“一切的文学, 都是宣传, 普遍地, 不可逃避地是宣传; 有时无意识地, 然而常是故意地是宣传”( 注: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载《文化批判》第 2 号, 19 28 年 2 月 15 日。)。 19 42 年***发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学的理论观点与中国革命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申明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学艺术“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因而有阶级性,“文艺从属于一定的阶级, 从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反映论和文艺观中国化的结果, 推动了群众文艺的蓬勃发展, 发挥了文艺在政治革命和社会斗争中的作用。此后,“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 或“文学是意识形态”, 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惯用语, 其基本内涵直至 90 年代仍然沿用。“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及其内涵20 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整体变迁好比一个钟摆, 一个时期摆向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 一个时期摆向文学独立和主体审美。从总体上看, 将文艺规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强调政治化斗争化的意识形态内涵, 一直占主导地位( 注: 参见童庆炳、陈雪虎《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 9年第 2 期。)。建国后进入建设时代, 新中国文学观念理应作相应调整, 但由于国际国内复杂政治情势和“左”的思潮的惯性影响, 从 50 年代直至 70 年代末, 文学和文论一直被看成是政治的晴雨表, 一次次政治运动都以文学和文论为其发端。文学观念和理论长期裹足不前, 封建僵化, 只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斗争, 不尊重文艺的独立性, 抹杀了文艺理论自身学理探索的必要, 几十年一以贯之, 并且加以神化, 把科学变成了迷信,甚至成为政治斗争、清除异己的手段。进入 80 年代, 文学观念和理论逐渐摆脱“泛政治化”的倾向,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古今中外的各方面的思想资源都被调动起来, 对文学特性的认识开始深化。 80 年代初中期, 全国美学热以审美的观点来解说文学, 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悟”和“妙悟”理论, 前苏联审美学派的研究思路,“形象思维”问题和“共同美”的讨论, 西方20 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种批评理论都成为实现文艺理论观念变革的重要资源。正是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 钱中文、童庆炳和王元骧等文论家, 根据文学实践校正 50 至 80 年代文艺思想,总结百年中国文论,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论和“审美反映”论。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3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