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对中外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
[Abstract]:As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modern China, Lin Shu has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mparative studies. 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ovel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objects of description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he also compares his own novels with those of western ones, especially his "foreign comparison", that is, the comparison of novel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a great development to compare this research method.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I106.4;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萍;;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简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潘务正;;“桐城谬种”考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灿华;;吏治腐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败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何艳;;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制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冬杰;刘杰辉;;“林译小说”中的赞助人因素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高盛源;余波;;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谷莹;;悲剧美在大众文化下的处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赵永伦;;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黑海海峡政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仪;;土地产权与宪政共和——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产权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3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戴生岐;;新时期30年中国人社会价值观之变迁[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谢圣远;;西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毅峰;;再论政府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径选择——由转型期中国政府能力“怪像”现状引发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朝栋;;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的创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邓绍根;;报纸批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从《人民日报》看新中国舆论监督的历史变迁[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10 江必新;邵长茂;;社会自组织管理的司法应对——兼论行政法的第三形态[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鄢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庄小珊;明清福建曲家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文鹏;论林纾“误译”的根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6期
2 朱伊革;从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黄tb;;林译狄更斯小说及其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4 郑成利;;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译小说《块肉余生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9期
5 廖华;;从接受美学看“林译小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黄tb;;从林译狄更斯小说看林纾的翻译理论[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罗秀英;;论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文化改写[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张丽君;;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林纾翻译文本的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9 刘介民;比较文学研究刍议[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1期
10 刘波;关于比较文学性质的思考[J];文史哲;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黄粉保;;论《金瓶梅》转译本的“传真”与“失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若兰;刘筱华;秦舒;;《楚辞·少司命》英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张宏;;《巴黎圣母院》与《盲恋》艺术手法之比照[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桦榕;;新闻摄影与报告文学的比较研究[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10 冯颖钦;;汉英重叠诗法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振辉;中国油画收藏和投资价值何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4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路艳霞;60位画家妙笔绘京郊山水情韵[N];北京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陈仲庚;邓楠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N];文艺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刘雪明;“翻译不是跨栏,,绝非越快越好”[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云菲;创作与酬作的博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7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永玲;从巴黎到中国[D];苏州大学;2008年
2 金京哲;川端康成与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特征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3 杨彦玲;福克纳和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意识比较[D];郑州大学;2006年
4 河红联;中韩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黄锡禹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6年
5 陈韶利;施蛰存小说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朱雪琴;虹影与三岛由纪夫比较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黄佩琦;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王红梅;池莉与梁贵子小说中“烦恼”主题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9 安太顺;中朝土地改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李彦红;牛郎织女传说在韩国的传承和变异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4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