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文学的常态危机

发布时间:2018-11-22 14:40
【摘要】:正一、文学危机的内在逻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形成的原因众多,但大体上可以归为如下的讨论:一是"文革"结束后,文学回归其自身的本体,使长期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政治性叙述方式得到弱化,由之产生了所谓的惶惶无主的感觉;二是西方文学思潮与文学理论大量被介绍进中国,西方近百年的各种哲学、文学思潮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在中国轮番上演,使得人们对于文艺认识的已有体
[Abstract]:First,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literary crisis since the mid-1980s, the literary cri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oblems that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re numerous, but generally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first, after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terature returns to its own Noumenon, which weakens the long-formed political narrative mode of literary creation, resulting in the so-called feeling of panic and powerlessness. Second, Western literary thoughts and literary theo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past 100 years, various western philosophies have been staged in China in a very short time, which has made people have an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项目编号:11CZW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语言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危机研究”(项目编号:2011049118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3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方锐;;“才子佳人”模式在民国时期的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王炳社;;形式思维与艺术创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6 雷文彪;;论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逻辑”之“逻辑”[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9 张琬麟;论“鸟兽跄跄”的舞蹈服饰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尹建宏;江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情结与时代变革——从杨丽萍的艺术创作说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What Is Sinological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Debate between H.A.Giles and Arthur Waley[A];跨学科翻译研究——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之三[C];2004年

6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8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倪晋波;;《秦风》十诗作年考[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八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5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9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静;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回归历史本位,重审文学危机[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2 胡鹏林;陈春生;;理性精神对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曾美勤;;论文艺伦理学的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张荣翼;文学发展中的“遗忘”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李慧子;;文学需要何种思想[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4期

6 张炯;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战略[J];理论与创作;1988年04期

7 ;文学发展的语言资源[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5期

8 刘求长;文学发展现象的层次考察[J];求索;1997年06期

9 卢龙祥;略论文学发展的民族性、依附性、阶级性和时代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3期

10 ;21世纪生态与文学发展趋势笔谈[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吴慧颖;;社会主义性质文学和社会主义功能文学——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一种系统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查屏球;;媒体转换与文学新变——由纸写替代简牍的过程看当代网络文学走向[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5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梁颂成;;城市文化是催生文学新样式的肥沃土壤[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杨治经;;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文艺创作的民族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9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修刚;;前言[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陈辽;创新:文学发展的动力[N];文艺报;2001年

3 李晓红;当手机爱上文学[N];文艺报;2005年

4 乐平;两岸学者对话台北 互看文学思潮发展[N];文艺报;2006年

5 朱航满;寻找文学写作的精神通孔[N];青岛日报;2007年

6 张经武;文学与传媒共舞[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姬建民;让文学走入平民[N];金融时报;2004年

8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如何编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庄桂成 陈国恩;文学的审美泛化[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古耜;散文:你到底能不能虚构?[N];文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2 河红联;中韩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黄锡禹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6年

3 梁晓辉;文学发展中的雅俗关系[D];河北大学;2008年

4 朱蕾;戏剧翻译中美学品质的再现[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6 陈露;相同的《家》,,不同的结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旭卉;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誉;童话写作中的幻想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刘程;诗与情感及语言形式[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江丽芝;阅读与观看——文学与电影的接受比较[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49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49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8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