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意象:神话美学研究的逻辑言路
[Abstract]:Myth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activities of the primitive ancestors, which contains the initial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These contents permeate all kinds of image materials such as rock paintings, murals, objects and so 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ythical thinking. When the primitive ancestors began to carry out these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contained therein began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preserved. Therefore, the initia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will inevitably be condensed into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mythology and be preserved, and it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aesthetic tradition and aesthetic thought. Therefore, it is the basic method to study the mythology aesthetics with image and image as the viewpoi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th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批准号为09BZX06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江建文;;民族创世神话的美学审视——兼论原始审美意识[J];民族艺术;1993年04期
2 邓启耀;;神话审美意识发生论[J];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04期
3 王锺陵;人的生成与中国早期人类自然美意识的萌芽、成长[J];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4 江林昌;;图与书:先秦两汉时期有关山川神怪类文献的分析——以《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为例[J];文学遗产;2008年06期
5 江建文;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古文化与审美(三)[J];阅读与写作;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萍;试论苗族创世神话中的审美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2 岳峰;王怀义;;论中国史前神话的图像传承[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3 杨栋;曹书杰;;禹铸九鼎传说谫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兼论中国古代巫术与宗教有关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3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尹玉珊;汉魏子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王怀义;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鹿博;《庄子》:神话锻造寓言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海波;略论《山海经图》的流传情况[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马昌仪;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J];文学遗产;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福生;审美意识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2 胡鹏林;论意象的创造和再创造——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方面初探审美空间的第一层面[J];天府新论;2002年03期
3 咸立强;;中西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4 刘明琪;小说起源的理论认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5 ;神话思维与理性精神[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2期
6 薛晓蔚;;浅谈诗词程式化意象形成的原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蒋登科;散文诗的述象与意象[J];南方文坛;1994年04期
8 许燕;论诗歌意象的模糊性[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程金城;意象与原型──中国抒情文学原型论之一[J];社科纵横;1996年01期
10 姜开成;论“意象”可以成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J];浙江学刊;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3 刘江;;追逐庸常:文学审美的时尚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赵宋光;;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栾昌大;;文艺创作与理性思考漫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7 付晓东;;“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谈70一代精神症候特征的艺术呈现[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若兰;刘筱华;秦舒;;《楚辞·少司命》英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旭;;“桃梨之争”的美学蕴涵——朱湘译诗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代诠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2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董岳;王怀庆“意象油画”市场走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西山技校 范淑珍;插上“意象”的翅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黄志浩;诗歌“青绿”意象溯源[N];文艺报;2005年
7 ;图文时代的影像与意象[N];文艺报;2001年
8 王丹;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中的个性释放[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陆贵山;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成果[N];文艺报;2006年
10 羽军;现代意识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7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2 申静;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龚琰;审美视野下的意象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5 王晓惠;合成空间理论和诗歌翻译[D];广西大学;2004年
6 温静;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雅娟;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杂合[D];浙江大学;2006年
8 郑卫;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看“三美”的再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闫如武;文化视角的诗歌意象的传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雷蒙;形象的创造·意象的延伸[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2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