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意图的捍卫与人文精神的守望——论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伦理内涵
[Abstract]:Hirsch, an American scholar, always regards the author's intention as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while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supporting the proposition of meaning graph theory lies in the deep thinking on the ethical level. In Hershey's theory,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is not only a convenient way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but also an urgent ethical requirement which should be obeyed with reverence, and then involves the self and the other, freedom and limitation. More specific and detailed areas such as the spiritu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terpreter. Hersh's efforts not only enrich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out the author's intention in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highlight the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cultural context of moral pover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5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孙显元;;“向钱看”的经济正当性与道德正当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季丹丹;郝乐祥;;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8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余亚鹏;论白先勇的同性恋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涛;;回到作者:关于文学阐释学的再思考[J];东方论坛;2009年02期
2 李倩倩;;本文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问题——伽达默尔和赫施的思想比较[J];语文学刊;2009年08期
3 武兴元;论解释文学作品的意向目标[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杨正润;论传记的要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汪正龙;论文学意图[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6 罗宏;当代文艺批评写作的虚拟化迷失[J];文艺研究;2003年03期
7 吴波;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8 马建辉;文学理论解释的基本逻辑模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5期
9 石天河;;诗歌艺术审美解释的难题[J];诗刊;1992年04期
10 纪墨芳;文艺作品中神话典故译法初探[J];山西科技;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丽;徐忠杰诗歌翻译中主体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进进;对不确定性的召唤:关于批评阐释状态的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3 李康熙;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左洁;作者·文本·读者[D];苏州大学;2007年
5 马利;关联性:小说交际中意义的建构与重构[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学勤;意图谬见论的文学批评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玲慧;关联与幽默话语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爱玲;从关联理论看《水浒传》称谓语的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志国;作为含义和意味存在的文学意义[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昕;《飘》的三个中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2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0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