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crisis of western art and the discussion of Danto's theory of artistic termination, the paper lead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ruth. As Heidegger th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ruth must b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essence of imitation". From this, this article on the question of imitation to re-examine the requirement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mitation, as well as the three attitudes of criticism and opposition to this kind of imi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three transition stages of imitation: from Greece to the Renaissance, from Baroque to realism, and from Impressionism to its aftermath. It reveals that in the art imitation theory from Plato to Impressionism, the dua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on and essence, form and concept has not changed. It is precisely the root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crisis caused by this relationship that has long existed in it. Heidegger holds that this dualistic metaphysical truth is actually a true view of "forgetting existence" rather tha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ruth.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ruth, we need to go back to the origin of imitation before Socrates. Because of this statement, it leads to the request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of imit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go back to the origin of imitation and revea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imitation forgotten by posterity. In the fourth chapter, taking Cezanne and Giacometti's artistic cre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value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imitation source in the present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is value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artistic crisis. Chapter five compar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imitation with the meaning of Xing in Chinese poetic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imitating (mimesis) and the traditional imitating theory, and the enlightening value of the art of Chinese poet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artistic crisi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李明珠;;论道家之“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葛永波;;宗白华美学的文化理想及其哲学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赵学存;;宗白华关于中西美感发生论的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秀莲;;亚沟摩崖石刻族属考释[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赵明;周越;;动画之梦幻饕餮——动画片审美主动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邓华;;略论机械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5 贾奋励;电子地图多尺度表达的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刘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杜兆群;素描结构语言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张f替,
本文编号:2416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1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