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巴黎手稿》中的“美的规律”新解

发布时间:2019-04-10 18:31
【摘要】:《巴黎手稿》中的“美的规律”一词在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中通常被理解为关于“美”的规律,是对“美”的理论阐释和解读。由于在主客二分的理论视域中“规律”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物,“美的规律”也因此被认为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文尝试从存在论的角度探究《手稿》中的“美的规律”一词以及它所敞开的理论视野,从词源学角度分析"Logos"一词及“Law”的属人性——都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发展的。接着从《手稿》文本出发,认为“美的规律”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并在文本分析中进一步认为“美的规律”是人在感性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实践的、审美的,具有生成性,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普遍关系,又是每个个体在实践中独一无二的表达。在异化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中,“美的规律”受到了压抑和制约,但又同时提示着人的历史性去向——向自由自觉的感性存在方式的复归。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美的规律”通过特殊的方式发挥作用,现代艺术创作解构着传统艺术形式的倾向更加明显,即人与世界的感性对象化关系日益失落的表达,这种表达提示着“美的规律”的存在。本文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对“美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词进行考察。从规律Law的来源Logos入手,按惯常理解Logos是人的思想、理性等,在批判这种惯常理解的现当代哲学家看来,Logos是人与“真理”的关系、人在世界中存在的规定。而规律究其主要意义而言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应该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即便是自然规律,自人类诞生以来,也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界”的规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美的规律”,这里的“美的规律”的提出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第二部分主要从《手稿》的文本入手,探讨存在论意义上的美的规律。马克思将人的感觉、激情等不仅仅看作是狭义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这里的存在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它关注的不是人的抽象本质,而是通过实践展开的人与对象的关系。“美的规律”是人在感性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与自然界的关系,由此美的规律是实践的,正是因为美的规律是在人与世界互相关照展开的,美的规律即审美的规律。第三部分探讨美的规律的生成性。由于美的规律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非认识论意义上关于美的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动态地形成,动态地展开的,由此是生成的,而非现成的。美的规律又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在当下生成的,并将它的普遍性表现于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美的规律在现代社会的表现。由于现代社会异化程度的加深,人的感性活动方式日渐失落,人变成了技术的人,“美的规律”也逐渐失去了它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但这并不等于说“美的规律”由此消失,它存在于人的过往的和未来的历史中,在当下只是被压抑和掩藏了起来。而这种压抑也是从感性活动本身发展出的工业,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即“美的规律”的重新复归而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巴黎手稿》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的历史性和实践性作出了感性说明,人的存在即与自然界发生感性对象化关系的存在。“美的规律”是在这一意义上对这一感性对象化关系的说明,因此具有历史性和生成性,在当下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雪林;;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5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56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56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