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公共性:话语场域与意义增殖

发布时间:2019-04-11 20:28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与疏离也深刻地反映着中国文学的演进与变革。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围绕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选择了中西方文学不同时段、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张奎志教授的《大时代·小时代·微时代:中国当代文学政治诉求的变迁》,提出将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大时代""小时代""微时代"三个时期,并依次考察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关系;郭玉生副教授的《西方现代性伦理困境与审美政治话语的建构》以西方审美政治话语作为考察对象,以康德和席勒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得出西方现代性伦理陷入困境的原因;王熙恩副教授的《文学公共性:话语场域与意义增殖》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考察了文学话语的场域和意义增殖问题,得出公共话语不能提供文本意义全部敞开的条件,文本意义的增殖只是假象的结论;李鸿雁和王凯波副教授则分别以汉魏叙事诗和汉代屈骚评论作为考察对象,认为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与政治倾向,是实际政治进程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射和回声。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has always been an unavoidable topic in literary studies. The marriage and alien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lso profoundly reflect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issue,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the author chooses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o prove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ofessor Zhang Kuizhi's "Great Times and small Times: changes in political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ts forward that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Great Times", "small Times" and "Micro Times". It also examines its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in turn. Guo Yusheng's "the dilemma of western modernity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political discourse" takes the western aesthetic political discourse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takes Kant and Schiller's political propos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oncludes the reasons why the western modernity ethics is in trou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publicity,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 Xi-en's "Literary publicity: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meaning" examines the field of literary discourse and the issue of meaning multi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publicit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public discourse can not provide all the conditions of open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just a false conclusion; Li Hongyan and Wang Kaibo take the narrative poems of Han and Wei dynasties and qu Sao's comments of Han Dynasty as the objects of investigation respectively. They both have strong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tendencies, which are the reflection and echo of the actual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研究”(13&ZD12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当代俄罗斯文化转型与文艺重构”(2014M560273)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华;宋建;;“我不喜欢中国的知识分子”——答意大利《团结报》记者问[J];作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9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5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7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明宏;;论刘锦云戏剧话语场域的美学流变[J];戏剧艺术;2014年03期

2 胡赳赳;;谁创造了“汗”语[J];青春男女生(妙语);2005年11期

3 张一兵;;塑形:从认识型到话语事件场的转变——福柯《认知考古学》解读[J];学习与探索;2014年02期

4 邵雪梅;;后茶馆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文学教育(中);2012年05期

5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透视“话语不作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万俊人;悟语荧屏话主流[N];光明日报;2014年

3 朱四倍;“建议涨工资”为何被误读[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妍;微博话语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钟宏伟;瓷器商人的“抗辩”:文明街以产权为中心的话语场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56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56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4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