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的隐喻.pdf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7-02-27 08:43

  本文关键词:疾病隐喻与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档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的隐喻姓名:李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郑家建20080401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呈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翌叠:丕:[2指导教师签名第l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章绪论隐喻的语源是希腊语的metaphor,意为“超越”与“传送”,指一个对象的意义借助于比喻性语言程序被转换到另一对象,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第一个。“日常语言通常是‘字面的’,而比喻性的语言认为,在字面上与一个对象相关的词语,可以被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样,比喻性语言就同语言的一般使用造成冲突。这种冲突采取了‘转换’或者‘传送’的形式,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特殊’的,或者更为精确的新的意义。"?最早谈论隐喻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里,亚氏认为,隐喻是以此物命名彼物,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于文学作品之中。这代表了西方诗学史上对隐喻的古典理解。代表对隐喻的现代理解的是柯勒律治。他认为,想象的最终实现要通过语言,而实现艺术想象的过程,就是隐喻的过程。通过隐喻,词语建构了一个来自它们自身的现实。一个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人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里。柯氏把隐喻置于人类思想的中心位置,是对古典隐喻观的超越。到了20世纪,理查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柯氏的隐喻观。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装饰,它由现实构成,同时,它也构成了现实。现实的“对立的与不和谐的性质被隐喻的相互作用功能赋予了一个形式和整合。一个统一的角色和秩序。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现实是由隐喻过程铸成的,而这些过程的信息见之于人的语言”。乜1由此可见,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它还具有哲学意蕴,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人类的认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中国现代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疾病意象。自鲁迅《狂人日记》首开先河之后,几乎所有的现代小说家都在各自的创作中涉及这个意象。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庐隐,废名,到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萧红,蒋光慈以及张爱玲等等,从“疯子”,“狂人’’到“肺病",“梅毒",帆I生无能"等等,尽管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描写了不同的疾病,但是都常常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作为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疾病首先是一种身体语言,更深层次而言,疾病还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当文学作品无法脱离社会文化语境而处于其中的时候,***就[1]张目:《隐喻:现代主义诗歌的诗性功能》,文艺争鸣,1997,(2)[2]特伦斯·霍克斯:《论隐喻》,昆仑出版社,1992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在社会文化的巨大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身体符号则往往称为映射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当社会文化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问题就会投射到身体上,其变现就是***的病态,这就是柄谷行人所说的“复杂的诸种关系网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当作家意识到这“诸种关系网’’的平衡破坏之后,他便会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加以表达。因此,身体的疾病就成为社会文化的隐喻,它与精神的疾病一道称为社会文化症候的附着物。“作为文学的主题或题材,疾病首先传导了人们不同寻常的经验。这种患病的经验或通过疾病表现出来的经验丰富了关于人类存在的知识。其次,疾病在文学中的功用往往作为(比喻)象征,用以说明一个人和他周围世界的关系变得特殊了。生活的进程对于他来说不再是老样子了,不再是正常的和理所当然的了。”?因此对现代文学中疾病隐喻的研究就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语境,洞见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打开了一个窗口。近几年来这个课题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重视,主要的研究成果也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对个别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例如鲁迅,沈从文,郁达父,路翎,丁玲,茅盾,巴金等,主要的论文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情结”——以鲁迅、巴金、曹禺的创作为例》,《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鲁迅小说中的“医学”内容和叙事》,《女性疾病与隐喻——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部小说为例》,《<沉沦>和中国传统社会人文体格的初步剖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病相"解读》,《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丁玲(在医院中)及其它》,《路翎的文学世界与疯狂主题》,《革命加恋爱——以茅盾,蒋光慈和白薇为例》等等。二是对个别疾病意意象的分析,比如说对“狂人”,“疯子’’,“死亡”“肺病”等意象的关注。最为典型的是对于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研究,或者是路翎小说文本中大量的“疯癫"人物形象的解读以及巴金小说中“肺病”的阐释。这类的文章主要有《疯癫与颠覆——路翎小说创作中的“疯癫’’***》,《论路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癫狂:“生”的拷问——论蒋蔚祖疯狂形象的哲学意蕴》,《身病与心病——杜大心与汪文宣之比较》,《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等等。三是从宏观上探讨疾病与文学之间,疾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的论文有《文学与疾病题材关系简论》,《疾病现象的文化阐释》,《疾病与文学》,《疾病隐喻与文学》等等。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了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对于疾病隐喻的研究还局限在个别作家和个别疾病,[1](德)维拉·波兰特:《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文学与疾病》,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会编:《文艺美学论丛》(2),内蒙古人民}J{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2第1章绪论尚未成系统;二是比较突出的成就是集中在对疾病意象背后意义的阐释,现有的研究成果最为集中地体现在《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一书中。在此书中作者分时代论述,梳理了从古到今文学中疾病意象的描写,深刻分析了疾病意象的在各时代的不同喻意,并以此为视角指出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隐喻的独特性。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二章是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疾病的隐喻做一个类型学的研究,现代小说中疾病的隐喻共分成六类,分别是社会隐喻、文化隐喻、政治隐喻、个性解放的隐喻、宗教隐喻,每一个疾病集中的时代和作家都各有不同,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包涵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病人”与“病国"的隐喻已经有深厚的文学传统,自晚清文学开始,“病国”主要指向病态的社会,这一隐喻在“五四”问题小说和三四十年代的小说中得到极大的发挥。“五四”时期相当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在欧风美雨中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奋笔疾书,以医者的眼光审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开出“药方";中国的三十年代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白色恐怖”,经历过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的双重煎熬,中国这片热土从“皮肤”到“肌理’’到处是伤痕累累,病态百生,代表着时代良心的知识分子再次

1

内容来自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疾病隐喻与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5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