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观念视阈下的文学经典文本解读
本文关键词: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互文观念视阈下的文学经典文本解读
口董希文
摘要:互文观念是西方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学文本释义理念。它十分关注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 与先前文本、历史文本及历史文化记忆的多重关联,在比较中凸显当前文学文本的文化蕴意。中国古代也有 “互文”思想。但主要是一种文学创作修辞技巧和文本释
史句法理论。囊括中西学术思想的新型互文理论对于 阐释文学经典文本的语言美和多重文化意蕴具有方法论指导意叉。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文学经典;解读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5一0118-05
一、互文观念与互文性理论
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以研究结构主义叙事学而闻 名的热奈特。广义观点认为,互文性是指文本与赋 予该文本意义的所有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 括对该文本意义有启发价值的历史文本及围绕该 文本而存在的文化语境和其他社会意指实践活 动。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知识网络。时 刻影响着文本创作及文本意义阐释。这种观点的 代表理论家是以鼓吹解构批评而闻名的罗兰?巴 特、德里达和克里斯特娃等人。经历过结构主义与 解构主义思潮的乔纳森?卡勒也认为对互文性的 全面理解要注意两点:一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 的可验证的有机联系。二是文本与文本之外社会 意指实践活动的多方面关系。“‘互文性’有双重焦 点。一方面,它唤起我们注意先前文本的重要性。 它认为文本自主性是一个误导的概念。一部作品 之所以有意义仅仅是因为某些东西先前就已经被 写到了。然而就互文性强调可理解性、强调意义而 言.它导致我们把先前的文本考虑为对~种代码 的贡献。这种代码使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有各种 不同的效果。这样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
互文观念是西方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文本阐释 理论。与传统解读理论相较,它更加关注文本之间 的多方面联系与读者理性思考的介入。互文观念 的出现与“互文性”概念密切相关.就问题的实质 来说。互文观念主要就是研讨互文性关系.并以此 揭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间的多方面联 系,从而颠覆传统封闭的文本观。“互文性”概念最 早由克里斯特娃于1969年在其《符号学》中提出: “每一个文本都把自己建构为一个引用语的马赛 克,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改造。”c,l臣p每一个 文本中都包含了其他文本涉及的因素.每一个文 本都不可能是一个与外界绝缘的封闭的语言体 系,而是与其他文本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互文 性涵义本身颇为复杂。并且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 而有所发展。大致看来,互文性有广、狭两层涵义: 狭义观点认为。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本 身中的其他文本之间所构成一种有机联系.其间 的借鉴与模仿是可以通过文本语言本身验证的。
2009
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艺学方法论的哲学反思”、鲁东大学教改项目“《文艺学方法论研究》教学
综合改革”(Y05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希文,1969年出生,男,山东东营人。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员。鲁东大学 汉语言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芙学研究工作,出版专著一部,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 其中部分篇目被《新华文摘》等各类文摘转摘。
118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特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 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 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 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 文本之问的关系。”(z】在卡勒看来.后者并不是可有 可无的,它作为文本阐释的语境虽无以名状,甚至 不可寻绎。但却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它 们,文本可能无法理解或得出离题千里的谬解。从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结构主义理论家对互文性多 持狭义理解.而解构理论家则多从广义角度谈论 互文性;前者注意揭示互文联系的可验证性,而后 者则更关心互文意识的存在.而个中原因就在于 他们对文本的认识观点迥异。一方面。这种歧见显 示了互文性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而另一方面,其由 狭义走向广义的历程也正好吻合着批评领域由结 构理论走向解构思潮的历史现状。我们对互文性 的理解,应该取其广义。 从学理层面来说.“互文性”概念虽由克里斯 特娃提出.但互文性思想却早已存在.其源头可以 追溯到索绪尔、艾略特和巴赫金。索绪尔理论是一 切现代语言学、符号学理论的源头.他认为语言符 号是一套关系体系。语言的意义产生于各符号之 间的区别与差异。因此,语言意义并不指涉外物, 而是指向本身。这说明,一方面语言符号具有自指 性.另一方面也暗含语言具有非指涉性.其中后者 对互文性理论至关重要。在传统认识中.文本再现 现实、表现情感,其价值评价标准是真实性。制约 文本意义产生的是外部客观现实.因为外部现实 世界中的每一事物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 重复性,因此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便很少被关 注,研究者也较少涉及该类问题。但当文本被确认 为一个非指涉性的语言织物时。那么。其评价标准 乃至意义就会被认为产生于文本内部。语符差异 的无限区分性及语符间关系便变得十分重要,而 语言内层面的互文便产生于此。如果说索绪尔理 论从语言内层面指出了文本中必然含有互文性因 素。那么.艾略特和巴赫金则从文本生产角度论述 了文本间存在互文性的可能。艾略特认为诗歌不 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 避个性。因为优秀诗歌不在于表现了多少独特东 西,而在于怎样实现了与历史的有机联系,优秀诗 歌都表现了历史中出现的共性因素.都是对历史
传统的承续和“模仿”。若从此角度来看。此在文本 必然与同类历史经典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关系. 理解此在文本必然涉及经典文本中相关因素.此 在与历史便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克里斯特娃是 1965年从保加利亚来到巴黎的.并因介绍西方人 不太了解的巴赫金思想而一举成名。其“互文性” 概念就直接来自巴赫金理论。巴赫金反对独白性 语言.因而对语言具有独自性特点的诗歌不太关 注。但他对小说、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 持有浓厚研究兴趣。他认为小说语言是一种对话 性语言。其中充满了多种声音并进行着多层次的 对话:有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有作者与人物的对 话,有时在人物话语的后面隐含着作者的潜台词。 因此,小说语言具有“复调”性、对话性和狂欢性, 类似于中世纪的民间狂欢节.人们可以任意以粗 俗的民间俚语对抗甚至颠覆传统语言及其背后的 等级次序,实现语言的狂欢。拉伯雷的民间故事之 所以受到巴赫金青睐,原因也正在于此。基于这种 认识.文本就不会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独白式客 体.而是遍布裂隙,以此为对话和潜台词提供存在 空问。语言的狂欢性也决定了文本结构不是一种 稳定存在。而是解构性的,在解构的过程中重新建 构、释放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意义,并与其他文 本建立多种关系,甚至是文本-与J'l-部世界的联系。 从历史背景来看。互文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 的文化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主体的 衰落和文本理论的勃兴。20世纪以前的西方哲学 特别关注人的存在问题,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更 是把人如何认识世界作为研究的重心。在20tH=纪 初期的哲学中.作为世界“主体”的人也得到了空 前关注,卡西尔《人论》、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结构 主义文本理论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文本 分析和客观结构研讨成为主流。二、结构主义向解 构主义的转向。在文本分析方面,结构主义坚持认 为文本是封闭而稳定的体系.文本解读就是发现 自身的结构规律。而在20世纪中后期,解构观念的 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文本分析意在打破封闭结 构.寻找此在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多样联系和文本 释义的多种可能性。三、对读者的关注和意义理论 的转型。西方现代文论依次经历了作者中心
论——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发展过程,
119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与此相对,文本阅读阐释理论也依次经历了关注
两种情况。在我看来,新的互文思想应该包括下述 内涵:一、文本内语词、语句、语段间的互文关系; 二、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间可征实的语言联系; 三、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及历史文本之间不可征 实的文化关联。这种互文观念依次关照了文本中 语词形式特点、语词语意内涵及文本的文化意义, 三者之间是由内而外逐步扩展的关系。这样,整合 之后当代意义上的互文精神就囊括了中西两种思 想的精髓。而这一新观念的形成对于文学经典文 本解读很有指导意义。 二、互文视野中的文学经典解读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权威的、典范的、具有较高 入史率的伟大作品。其内容大都具有丰富性、复杂 性、深刻性和震撼力等特点。而文本体式则语言优 美、结构突出、特色鲜明。总之,文学经典具有广泛 的社会影响。正因为如此.它才能被历代社会所接 受和容纳,并需要做出不同文化阐释。一定意义上 讲.对文学经典的阐释不仅传播了文学技巧和文 艺思想,而且还能承传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历代 社会都非常重视对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 新型互文观念对于文学经典文本解读的指导 是多方面的。与传统文本解释观念相比较,它更加 关注文本本身的特点。并由文本出发解释其语言、 文化蕴涵。而传统解释学则更多从“心声心画”理 论出发.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重点阐发作者与 作品有机关系:作者创作了作品.作品传达了作者 的认识.文本分析就是阐释作品传达了作者何种 思想和认识.或作者的思想是采用何种语言技巧 得以传达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互文”还是西方 现代的“互文性”都立足了文本客观存在本身.以 文本分析和读者阐释为中心,探讨作品传意方法
作者传意——作品承意——读者释义的过程。20
世纪中后期哲学解释学的勃兴和接受美学的繁兴 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到来。[3】 这样看来.互文观念和互文性思想是西方20 世纪特有的一种文学文本阐释理论,具有特定的 思想背景、理论内涵和意指范围。 在中国.“互文”最早是一个训诂学术语,其核 心内涵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最早提及“互
文”这一术语的是唐代的贾公彦,他在《礼仪注疏》
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 日互文。”但互文观念早己存在,中国古代的经学 注疏非常发达.注疏家早就注意到了古代诗文讲 究压韵、对称、复沓、叠章的特点,在古代诗文中有 时为了刻意追求这种审美效果,文本中经常采用 互文见义技巧。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蒹 葭》就多有这种描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 笺》中就用互辞、互言、互其文等标示该状况,唐代 孔颖达则以互相见、互相足、互见其义称之。而在 当代《语言学百科词典》中对“互文”的解释是:“两 个相互独立的语言结构单位里,互相呼应.彼此渗 透,相互牵连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4]而在《大 学修辞》中互文则是“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文 中.上文里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里隐含 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5】由 此看来。在中国古代,“互文”就创作来说,主要是 一种修辞手段.就解读来说,主要是一种训诂研究 视角。“互文”指的是单一文本内词语与词语、句子 与句子乃至句段与句段之间的对举与同义关系。 这一特殊的创作方式既能传达独特的意蕴,又能 保持文本的整齐结构和内在回环之美。而解读文 本则可以通过这一文本内语言存在推测作品用词 的精妙之处和确切含义。同时体味作品的含蓄之 美和无穷韵味。 进行中西比较的最高境界在于整合中西学术 资源,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最终达到借 鉴基础上的有机转化。拓展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当 代中国文艺理论。发掘中西互文观念内在思想,进 行合理整合,也具有类似价值。中国古代互文观念 侧重于文本之内的内在关联。而西方现代互文观 念更多关注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当然 它包括可征实的语言关联和不可征实的意蕴关联
和读者释义过程,与传统的作者寓意研究——作
者中心论大异其趣。依照文本解释由内而外、渐次 扩展的顺序和过程,新型互文观念的这一旨趣对 文学经典文本解读具有下述指导作用: 1、挖掘文本词语、语句、语段之间的互文性. 体味语言、结构美。文本解释一般先从字词分析开 始,渐次扩展到语句、语段、篇章,最后才是文本的 整体文化蕴涵。只有确切理解了字词表意的准确 性与精妙性,才能过渡到语句蕴意的精确解释。中 国古代很多诗文传达的内涵并不复杂。但为了烘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托氛围。造成含蓄之美。有时甚至是为了语句对称 与和谐,有意运用了互文对举的创作技巧。如《木 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 “朔气”与“寒光”形成的互文对照。意在言明北国 的寒冷和战争条件的艰苦,而“当窗”与“对镜”、 “理云鬓”与“贴花黄”也是互文。含蓄地写出了少 女的爱美之心。《孑L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 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以句式的重复 与句意的互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刘兰芝的多才多 艺。同理,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征人未还”、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了解与体味互文技 法的运用.目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领悟词语、结 构的回环美与多重意蕴.以及由此创造的优美意 境。 2、揭示文本间的可征实影响,寻找文本之间 的多重联系。笔者在拙文《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 析》中提出互文的四种方式:引用、拼贴、戏仿和用 典。[e】就文学经典来看,前三种方式并不多见,用典 则十分普遍,具有突出价值。那么,什么是典故呢? “典指经典,泛指历代典籍中的言辞成语;故指故 实,泛指古今事类。用典即指引用古今事类成辞表 情达意的创作方法。”[7】支4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 对此也有论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 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可征用的典故内容异常丰 富。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名人逸事,都可以用浓 缩的语词表达形式进入文本。但就文学活动来说, 最常用的典故还是文学典故。即此前文人墨客的 独特用语方式。用典这种创作方式在中国古典诗 文中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古诗中.为了达到言简意 赅、言约意丰、韵味悠远的抒情境界,创造出耐人 寻味的意境.“用典”便成为最好的创作方式。而从 这一角度讲.巴赫金所说的诗歌文本运用了“独 自”性话语,便值得商榷,因为以“用典”方式创作 的诗歌就如同小说一样。也包含了“对话”因
互文类型的独特审美效果。如晏几道《临江仙.梦 后楼台高锁》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就与李 白诗《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形 成互文对照,在解读作品时,李白诗的恬淡意蕴就 会化入当下作品.起到烘托和渲染作用。王安石词 《枝桂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与唐代诗人杜牧诗《夜泊秦淮》“商女不知 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可征实的联系,以 此加深怀古的情调。这种情况在特别讲究“点铁成 金”的宋诗、宋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辛弃疾的诗 词最为明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贺新郎?绿树听鹈 决》中有“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 悲歌未澈”,《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等都以典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遗韵沟通古今.使词作具有了意想不到的审美 效果。 3、寻绎文本迁移与重构轨迹.领悟文本的文 化蕴涵。文学文本间互文关系的一种情况是.此在 文本与前在文本是一种重构关系.或者说是同一 题材、主题的不同历史、民族阐发。文本解读中关 注了这一变化.就等于找出了理解文本文化蕴涵 的钥匙。因为这一变化正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特定 的民族需要和文化心态导致的。大致看来,经典文 本重构的社会效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从经典到经典.即在经典的重构中巩固其经典地 位,比如《西厢记》经典地位的形成,它就经历了由 元稹《莺莺传》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 甫《西厢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流传日益深 远、经典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另一种情况是从经 典到通俗化、世俗化.经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解 魅”.笼罩其上的光晕逐渐淡散.读者由阅读的膜 拜心态转为“戏谑”心态。读者不再关心其神圣价 值而仅仅留意娱乐效果。例如位列四大名著的《西 游记》改编过程,由经典名著《西游记》到动画片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再到《大话西 游》就体现了这一历程。“西厢记”主题的变化体现 出了唐代、元代和明代社会对“自由恋爱”的不同 理解。最终确证了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经典主题。 “西游记”由明代、到“文革”到当今的变化,也深深 地铭刻着时代烙印.最初的“因果报应”思想,后来 的反抗秩序主题.当今的嬉戏娱乐观念,都是时代
素——典故与此在文本的交流。事实上。用典不仅
仅是一种简单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创 作方法.由此创作出的文本因含有另一个文本的 影子而显得意义异常丰富。可以给解读者留下无 穷的遐思与回味余地。这也正是“用典”作为一种
121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文化心态的表征。事实上这种互文关系还可以跨 越长空,体现出民族特色。曹禺的《原野》与美国奥 尼尔的《琼斯王》、冯小刚导演的大片《夜宴》与莎 翁悲剧《哈姆雷特》可为例证,前者的森林梦幻、后 者的王子复仇。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创作方式上 的民族特色。前者中东方的鬼神世界与西方的基 督忏悔.后者中东方的含蓄神韵与西方的豁达果 敢形成了鲜明对比。文本的文化意蕴由此而生。 在这一互文关联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 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并没有必然的重构关系。但 是两者却表达了相似主题。在阅读文本时,很容易 将两者进行必要比照。以便于更深刻地阐释此在 文本。鲁迅笔下的孔已己与吴敬梓笔下众儒生,周 敦颐《爱莲说》与李渔《芙蕖》,汉乐府《江南》与朱 自清《荷塘月色》等都具有这种张力关系,在比较 中,读者弄清了各自内涵、理解了作者命意。总之, 这一阐释视野的价值在于能拓宽文本的文化阐释 空间。 4、探索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联,剖析文 本的现实意义。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事实并不 是“探索者通过询问他面前的现象所‘发现’的。而 是‘构造’出来的.历史学不是通过当前的视角去 解释过去.而是创造或虚构一个现实的‘过去’.所 以历史学家无非是以客观性和学术性为招牌来掩 饰自己意识形态倾向和文学虚构性质的文学家”。 [8]因此。“历史”是虚构的。在这里,“历史”不是指社 会现实.因为社会现实永远处于时问流失过程中, 人不能回到过去.更不能直接把握过去,“历史”只 是人们以现在的视角想象过去的结果,因此“历 史”就是文本。“历史”也有结构层次上的划分。“历 史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文本,也不是主导文本 或主导叙事.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文本形式或叙事 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通过预 先的文本或叙事建构才能接触历史”,[9】因此要把 握过去.理解社会现实,只有对“历史”进行“文本” 分析。由此看来,历史只能以文本形式存在,这样 它与文学文本构成一种特殊互文关系。文学文本 解读必须注意挖掘这一隐在的文本以及它们之间 的联系.尤其是对于历史题材作品的理解。通常的 思路是:细读文学文本,联系历史文本,返回现实 世界。这样,文学文本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就会
清晰展现。如对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历史剧
《屈原》,凌力的《少年天子》等的理解,就应如此。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与《史记》中记载的屈原是否完 全相同.屈原的历史处境与作者的时代处境有无 相似性,理解了这些,《屈原55的现实意义便会显示 在读者眼前。同理,凌力笔下的顺治与《清史》中顺 治具有怎样的不同,顺治的时代与创作《少年天 子》的时代又有何相似,便成了挖掘文本文化意蕴 的关键。这一关联的研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挖掘 当前文本的历史意义和文本对现实问题的审美转 化功能。能够切实有效地阐发文学文本的现实意 义.强化读者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理解能力。 互文观念是一种新兴的文艺思想.它促进了 读者思想解放和文本阐释理论的发展。整合中西 学术资源后的互文思想具有更大的涵括性。将文 本解读学.特别是对文学经典文本的阐释发展到 了一个新阶段。它能很好指导文本中从词语、语 句、语段、到篇章的文本内解释,同时对于分析文 本间及文本与历史的多种联系。也具有引导价值。 总之。互文观念是一种能加深读者对文学艺术本 质理解、提高其艺术美欣赏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指 导思想。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注释:
[1]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8页。 [2]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外国文学))1996年第
1期。
[3]参见拙作《互文本:一种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栽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威雨春:《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撕Jzl993
年版,第39页。 [5]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280页。 [6]参见拙作《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载《文艺评 论》。2006年第1期;或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文艺理
论》卷,2006年第5期。
[7]杨胜宽:《用典:文学创作的一场革命》,《复旦学 -}1t.))1994年96期。 [8]韩震:《历史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青海社会 科学))2000年第4,1/1。 [9]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19页。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x.语--害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责任编辑:陈建宁)
万方数据
本文关键词: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