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vague languages in Guo Moruo's literary prose, which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language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Guo Moruo's artistic prose,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faithfully reproduc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rendered by the vague language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makes the reader deeply understand Guo Moruo's great and simple mind.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Y2011C04)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生滨;“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是20年代文艺性散文[J];郭沫若学刊;2000年01期
2 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鸿芹;王忠;周春辉;;英语术语“Sport”的译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周邦友;数字冠名术语英译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束慧娟;系统功能语法对翻译《红房子》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朱义华;;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盛周丽,许锬;袖珍电子词典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朱建祥;;党代会文献中“文明”的英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高巍;武晓娜;张松;;简析《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变体[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刘丽;;论译者译材选择中的主体性——冰心翻译活动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徐文辉;熊静;;论英汉颜色词汇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张雪芳;;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高永伟;;英汉新词词典编纂的过去与现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高永伟;;英汉新词词典编纂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馥芳;;以《英汉大词典》为例谈词典的科学配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晓春;;《女神》、《屈原》的本原精神及谱系研究[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2007年
7 杨毅;;The Internet English and EFL Learning[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方梦之;;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小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翻译学词典之对比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爽;汉英成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海群;《大学英语》文本类型与阅读绩效相关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甘芳芳;目的论视角下的《尤利西斯》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淑香;翻译伦理视角下的文化误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卓尔;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钦;浅谈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袁荻涌;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张万仪;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高扬;历史精神与艺术构想——论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心理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舒秋劲;模糊语言与文学创作[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张艳君;;不同文体间模糊语言的比较[J];写作;2003年07期
7 傅勇林;王维民;俞森林;;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8 贾立青;模糊语言与说唱艺术的写意性[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9 陈丽娟;;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妙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唐树芝;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模糊语言研究之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石;;《英诗译稿》简介[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2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傅正乾;;《孔雀胆》与《哀格蒙特》的比较研究[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冯颖钦;;汉英重叠诗法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淮南;;大众化的昨天与今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8 洛汀;;文艺家岂可不问政治[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9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祝勇;荣誉光环下的阴影[N];工人日报;2000年
2 蔡 震;郭沫若与浪漫主义[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刘泽先;艺术品市场天热槌不闲[N];北京商报;2007年
4 李长安;近现代名人书画稳定升值的新热门[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晓臣;中贸秋拍 书画瓷杂各有斩获[N];中国商报;2007年
7 记者 李晶;出人才 出精品 有市场[N];西安日报;2008年
8 杨春;荣宝2006秋拍览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杨春;大千、抱石巨作亮相艺博会[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肖飞;老字号藏画引爆拍场[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2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华;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2 金立;《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3 刘林;伟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创作·思想与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丽丽;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叶航宇;诗歌翻译中的平行和变异[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刘利晓;接受美学视阈下模糊语言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中南大学;2010年
7 徐佳;《黑奴吁天录》的语言模糊美[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石庆明;从模糊美学视角看汉语语言美感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再现[D];中南大学;2006年
9 邹琦;文学翻译中的注释[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张洁;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解构主义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6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6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