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丰富的可能域:文学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5 14:59
【摘要】: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间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可能域"。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其所缺失的东西,而文化研究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考察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必然涉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文学研究的学科建制、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意识形态、文学性、经典、纯文学以及知识分子等。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边界、意识形态为考察视角,探讨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种种关联与可能性、丰富性。
[Abstract]:......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文化研究:西方理论资源与本土的话语》(项目编号:JA12117S)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帆;不竭的挑战[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3期

2 季中扬;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浅谈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与回归[J];黑河学刊;2004年06期

3 刘小新;;关系主义与文学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南帆;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6 黄卓越;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7 王逢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8 罗钢,孟登迎;文化研究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9 苏宏斌;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未来[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10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丁云亮;;中国当代文论的“文化转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刘艺菲;;剥离“常识”的果壳——解读《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张李;;丑在艺术中的存在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伍鹏;;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从《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说开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马艳霞;庄勇;;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初探——基于社会科学管理的视角[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凯;《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倪邦文;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堂·吉诃德、浮士德、阿Q及其他形象的诠释[J];河北学刊;1993年06期

4 高杰;阿Q精神的哲学根系探源[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09期

5 盖生;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4期

6 童庆炳;文艺学边界三题[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7 钱中文;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8 盛宁;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10 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莉秋;;论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研究的与时俱进[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孟悦;;文化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3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陆扬;;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救赎功能的变迁[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5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6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7 南帆;周红兵;;跨越时代,游历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石恢;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J];理论月刊;1999年08期

9 王逢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J];文学前沿;2000年01期

10 季中扬;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浅谈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与回归[J];黑河学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2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3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4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5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6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7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8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9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3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静;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5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65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