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男旦”艺术现象的审美批判

发布时间:2019-04-26 04:59
【摘要】:男扮女现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当代社会对"男旦"的反响很是强烈,很多艺人借此走红,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文章试图用区分性别的基本生活体验,来说明男扮女艺术的审美效果是如何呈现的,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男旦"现象作为艺术现象的本质。
[Abstract]:It is common for men to dress up as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spons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male Dan" is very strong, many entertainers take this to become famous, the scholar also has not stopped to this phenomenon argument all the tim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male and female art is presented by distinguishing the basic life experience of sex, and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explains the essence of "male denier" phenomenon as an artistic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11YJA751041)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成;;晋宋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和谐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蔡鲁祥;;安徽和县得胜河滨水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朱志荣;董友;;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张颖;;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议[J];书画世界;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蕙娴,高四新;谈文学翻译的反映性与表现性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焦燕;;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J];黄梅戏艺术;2006年02期

3 邵振国;;叙述的表现性[J];作品;2011年06期

4 木愉;;性艺术的启示与透视——解读人类和社会的思维过程[J];世界文化;2006年06期

5 张煜;田翠芸;;从《三国演义》英译本看译者的创造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大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及其限度[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余小平;;对话:创造文本的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王旭晓;;试论艺术思维的特征——从文化创意谈起[J];艺术百家;2011年01期

9 汪建新;迪基的艺术惯例说[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10 王德颖 ,刘士林;作为表现性艺术的诗的语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田文强;;表现性:文学语言的审美解读[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7 王镛;;东西方艺术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陈伯君;;艺术,生活美的能动再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金维诺;;龟兹艺术的创造性成就[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靖静邋危玮;铁凝:作家要致力于文学的关怀与担当[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何勇海;演艺人员持证上岗当慎行[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于平;服务“两个面向” 实现艺术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晨纲;各国代表共商表演者权保护[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齐鹏;网络时代现代艺术的崛起[N];文艺报;2002年

6 特约记者 丁丽洁;“思想界炮轰文学界”引发论争[N];文学报;2006年

7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 供稿;艺术家要体现其专业素养[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冷纪平;专家纵论古代文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9 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相对画派创始人 薛宣林;论艺术创新的本质[N];美术报;2006年

10 曹玉林;艺术市场与中国画的体格(上)[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泓;飞天意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3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春晓;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重庆大学;2005年

2 付瑛瑛;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6年

3 梁艳;从接受理论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俊辉;从“目的论”角度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华筠;文学语言“集体模式”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葆辉;译者的精神分析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兰燕;译者主体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李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林妍;操纵:对原文本的重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薛波;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表现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5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65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4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