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胡适诗歌翻译中的显化与简化

发布时间:2019-07-30 16:33
【摘要】:胡适,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学者,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使得关于他的研究障碍重重。但是其对文学的贡献却不能被抹杀,仍在历史的舞台熠熠夺目。胡适一生翻译多达30篇左右诗歌,17篇短篇小说以及其它一些作品。他的新诗集《尝试集》和《尝试后集》中收录了不少代表性译诗。另外,他还翻译了众多西方短篇小说,试图以此改造中国小说,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娜拉》等,并选择性地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的世界名著,为中国新文学提供借鉴。 然而目前研究胡适翻译的人却甚少涉及语料库描述性研究,大多数研究仍止步于胡适翻译宏观层面。虽涉足其翻译微观层面,诸如,翻译方式、翻译心路历程等,但少有通过定量方式对胡适的诗歌翻译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作为翻译家的胡适,分析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同时运用描述研究方法,基于莫娜贝卡语料库研究中提到的翻译普适特征,论证胡适的翻译特征及策略。因此,本文建立了胡适白化诗歌翻译的小型语料。通过对语料进行标记和分析,论证了莫娜贝卡提出的翻译普适特征,同时找出了新的翻译特征。通过分析对比胡适的白化诗歌翻译语料,发现胡适翻译技巧与策略,即显化和简化,并对显化和简化进行了分类。同时提出此语料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时代的其他译者,有助于总结译者在翻译中的普适特征。最后从汉英语言差异、中西文化、译者时代背景分析了这一显化和简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其未来应用的可能。 本文特色在于:首先,该课题对胡适诗歌翻译的研究,,有益于翻译学科的建设。一方面胡适是五四时期白化运动的领袖,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胡适的诗歌翻译是胡适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其次,该研究从胡适白化诗歌翻译语料着手,进行大量实证描述研究。该语料翻译研究方法虽在1993年被莫纳贝卡首次提出,但却鲜有运用在胡适翻译研究。该论文不仅研究论证了莫纳贝卡提出的翻译普适特征(显化和简化),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翻译普适特征待后人考证;同时,研究课题中搜集了大量中央研究院胡适研究所的一手资料,对胡适研究时代背景(尤其是政治理念和胡适日记中缺失部分)的研究资料占有丰富;最后,研究课题可以发展为涵盖大量译者的语料库研究,能够更好帮助理解具有众多翻译家在不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翻译观点和翻译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的发展,加深对翻译的认识,为未来翻译事业提供借鉴,有益于翻译学科的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明;模糊美与诗歌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金明;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3 韩兆霞;戴着脚镣的舞蹈——谈诗歌翻译不可能的可能[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李特夫;诗歌翻译的社会属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郭欣航;浅谈诗歌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李特夫,李国林;诗歌翻译研究:传统思路与现代视野[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李特夫;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问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张传彪;诗性汉语与诗歌翻译之我见[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张传彪;试论诗性汉语与诗歌翻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10 张传彪;试论诗性汉语与诗歌翻译[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陆钰明;;多恩诗歌节奏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胡文海;;诗歌的翻译——以松尾芭蕉的俳句的中文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梁远翥;;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A];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8 游瑞娇;;形式美在英律诗汉译中的保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历明;;晚清的宗教翻译与新诗的现代性[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东成;诗歌翻译存疑[N];文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黄尚恩;诗歌翻译,期待更加规范化[N];文艺报;2013年

3 丁淑红;异域的投影:阿拉伯古典诗歌翻译在中国[N];文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立元;诗歌翻译:追寻相遇时的心灵相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江枫;江枫答“诗歌翻译存疑”[N];文学报;2014年

7 古丽莎·依布拉英;思维与角色的转换[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刘皓明;直译者的任务[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傅浩;幸存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

本文编号:2521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21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