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主义的哲学与文学观及其影响
[Abstract]:As one of the two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Derrida criticized and questioned structuralism before the storm of May 1968. As a result, he developed another way of expression: heterogeneity as the center, and the two concepts of "other" and "extension" intertwined with the idea of understanding and structure. However, in his later years, he opened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concepts of "the other" and "extension". Derrida's literary view has five main points: literature has the freedom to tell everything; literature should concentrate history and contain everything; 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adjustment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xtension"; it denies literariness; and the work is a kind of system, which forms its own rea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ought of deconstructionism form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understanding and structuralis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bverting the certainty of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 analysis becomes paralyzed. Both black literary criticism and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are influenced by understanding structuralism, and their practical function is to deconstruct the unified concept of black or female subject, which is formed from the difference but solidified. This is a specific embodiment of Deconstructurist criticism. Although it is important to reveal the complex heterogeneity within things and their concept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recognize their unity and sta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吴春;;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8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张晓燕;;茜莉的再生——《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4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必辉;从《帕梅拉》看塞缪尔·理查逊的女性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g,
本文编号:2527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2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