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西方视觉艺术中的反常趣味及其表现

发布时间:2019-08-28 17:01
【摘要】: 现代西方视觉艺术的每一次变革往往都会深刻影响到国内,不论是艺术批评,还是艺术观念,或者形式语言的革新都会在中国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中引起巨大的震动。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的艺术家要做到对艺术的生存环境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知,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到正确的方向,继而有所突破,都需要充分了解西方视觉艺术的文脉。 在西方艺术史中,正常趣味是符合公共理想的审美判断,它贯穿于代代相传的经典范式,承载着人们共同的信仰、对高尚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约定俗成的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是理想的艺术趣味。因而表现正常趣味的作品从过去到现在均属主流,也应当成为主流。但是不可否认,表现反常趣味的作品作为对主流作品的有益补充,也使西方视觉艺术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西方视觉艺术中的反常趣味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激荡于多元化的当代,并且充当了“视觉艺术”概念缘起与衍生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诱因。反常趣味是艺术的另一维度,是艺术本体中反叛性的因素。它与主体内在的超越性这一指向相关,在艺术的创作环节与审美接受环节也均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基础。本文正是试图从艺术家与艺术品构筑的史实中去阐释出反常趣味与主体及其心理的密切联系,以及它与艺术本体的呼应关系,进而梳理出其自身的内在特征与外在形式表现。 心理学揭示了人不断上升实现自我的内在倾向,以及艺术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作用。艺术本体的开放性与人的主体的超越性相呼应,它就藏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藏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中。在艺术创作环节,一些心理实验证明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其心理通常异于“常人”,他们或者有着极强的创造欲求,或者受着本能的或病态心理的控制,或许介于欲求与潜意识之间。这些特质反而往往令他们可以突破常人所依从的传统和平庸见解的束缚,毫不畏惧地向新的领域突进,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视觉接受环节则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人们多次感受一个事物后,这个事物就会被认知而成为熟悉物,而往往人们会因熟悉变得对它视而不见。接受心理存在着喜新厌旧的特点,有着“反常化”的要求。 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反常趣味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它在相对自由的架上艺术中表现为神秘的陌生化、异度的空间、病态与潜意识、反常识寓言以及空间维度的变异等;在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领域里一般表现为怪诞的形象、变异的造型、奇幻的空间、神秘的象征或是荒诞的时空等;而在非传统美术的当代艺术里常常表现为材料与时空属性的异化、身体意义与性别身份的重释以及寓言的悲剧性再生等。 诚然,当代艺术是在反抗僵化的艺术本体的变革中产生的,反常趣味作为具有反判性的艺术判断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但是同时在许多情况下它又被过分扩大化了,艺术本体的超越性化为荒诞的娱乐与消解的游戏。而在当代激进的国际艺术潮流之中,我们的眼光应避免单纯滞留在否定的层面上,应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新回归艺术本体,去建构艺术的可能性。
【图文】:

宫女,亚里士多德,味觉,趣味


趣味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common sense),共通感是在人类情感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它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此外趣味(taste)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拉丁语的“品尝”或“味觉”,,人们认为味觉有着比其他感官更精确的识别力,于是美学家们便将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与感官图 1 大宫女 安格尔 图 2 蓝色裸体 马蒂斯

马蒂斯,蓝色


趣味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common sense),共通感是在人类情感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它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此外趣味(taste)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拉丁语的“品尝”或“味觉”,人们认为味觉有着比其他感官更精确的识别力,于是美学家们便将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与感官图 1 大宫女 安格尔 图 2 蓝色裸体 马蒂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萍;;论艺术中的手工艺特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8期

2 陈兴焱;;《西厢记》主要人物创作手法新探[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3 吕朝鑓;;简析马斯洛的创造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刘佳奇;;谈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晓霞;;舞蹈表演训练初探[J];科技风;2010年04期

6 石震;;荒地新村一日[J];中国农垦经济;1958年09期

7 谢冕;;北京书简——关于诗的创新[J];朔方;1978年06期

8 李元洛;;云想衣裳花想容(诗论连载之三)[J];云梦学刊;1986年03期

9 周鹤;;创造,人们该这样审美人生——成才断想之一[J];中国人才;1988年12期

10 公冶祥洪;;灵感、机遇与创造性发现[J];中国人才;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钰生;李超;;创造性评价的探讨及对电路申请案的应用[A];专利法研究(1993)[C];1993年

2 李创同;;挑战“创造性”——读费耶阿本《创造性》一文札记[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3 王U

本文编号:2530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30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