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发布时间:2019-09-15 23:44
【摘要】: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忠实”和“对等”等概念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心地位。译者被定义为“仆人”,其任务是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终极意义。译者既要忠实于作者,又要忠实于读者。然而,“忠实”的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错误的假设之上的,例如原文话语之中必然包含某一恒定不变的意义,作者意图在原作中得到确切表达,等等。 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意义传递和再生过程,所以符号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忠实”和“叛逆”等等。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表现形式,并就其限度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的现状和符号学研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本章指出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创造性叛逆”的可行性,并且指明所选课题的重要性。第二章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翻译的本质。同时,本章指出文学翻译的语言特征和文本类型,从而得出其“对等”概念应包括句法、语意和语用三个方面。第三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三角关系,本章指出符号的意义兼具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双重属性。同时指出符号意义随着文化发展而发生多种形式的改变。因此,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在客观上是历时的。第四章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文学作品中符号结构。首先,本章指出符号组合方式是文学文本的特质,,因此在翻译中应尽量予以保留。然后,通过分析文学文本中几种典型的符号关系,如横组合,纵聚合,以及互文本等,得出在跨语言交际中,这些符号特征很难得以再现。以上两章从证明了“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客观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翻译活动涉及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章否定了作者意图对文本理解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作者和读者在文本意义再生过程中的同等地位。因此译者和原作者在文本解释方面应享有同等的主体地位。同时,本章简要指出译者同一般读者的区别,其任务不是将文本锤炼成他所希望的任何形状,而是尽力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文本意图,以期得出合理的理解。第六章研究了“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和其符号学解释。本章首先分析了文化和文学系统的符号学特征,指出文化对译者翻译策略和译本接受起决定性作用。首先,文化是语言或文本赖以生存的符号空间,它使得文本交流成为可能。其次,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符号系统,其中各个元素通过相互影响促使其不断发展。文化是导致“创造性叛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系统中存在一系列的规范,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变化导致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变化。第七章简要地总结全文的主要论点。 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到诸如接受理论、多元系统理论和阐释学等很多理论。由于各种理论的视角不同,造成文学翻译中“忠实”、“叛逆”等概念含混不清。本文通过符号学系统分析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表现形式和解释,确立了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合法地位,并且澄清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避免对其误解和滥用。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059;I04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涂叙鹏;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翻译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5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35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