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产性”的艺术批评——基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艺术理论的考察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J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贺万里;当代艺术批评:存在价值和批评指向[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1期
2 马克·希尔伯曼;陈后亮;;再现的政治:布莱希特与媒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01期
3 路易.阿尔都塞;陈越;王立秋;;阿尔都塞论艺术五篇(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6期
4 彭锋;;当下作为话语生产的艺术批评[J];艺术百家;2013年02期
5 陈越;;阿尔都塞论艺术五篇(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戚涛;文学作品的福柯式阅读——以《拾橡子的男孩》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清新;;超越“二元对立”——关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一种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超;在没有人性的时代中追寻人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吕娜;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与文化内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姝;材料的言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琦;论绘画写生中的创作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阿瑟·C·丹托;王黄典子;;黑格尔在汉普顿:克利福德·罗斯关于摄影与世界的冥想[J];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01期
2 彭锋;也许艺术家比艺术品更重要[J];艺术评论;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善腊;;鲁虹艺术批评中的难解情结[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陈健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新看法[J];艺术.生活;2008年03期
3 张维青;;艺术批评的引领意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高岭;;恢复艺术批评的理论高度[J];艺术.生活;2009年04期
5 叶朗;;发展严肃的艺术批评[J];文艺争鸣;2010年02期
6 王春亮;;接受与艺术批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8期
7 苏伟;;艺术批评与现代性[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09期
8 王春亮;刘思慧;;语言与艺术批评的对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8期
9 ;专题:艺术批评与政治话语[J];东方艺术;2010年21期
10 查常平;;艺术批评的自觉性与本土化的自恋情结[J];艺术.生活;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丁涛;;艺术批评的尺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林;;失语? 私语?——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失语的状况及私语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薛亚军;;无能的批评——对批评圈子化、资本介入与批评共谋的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6 朱中原;;困境与抉择:关于当代艺术批评制度的批评与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缓;艺术批评:边界和规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蓝凡;艺术的批评与批评的艺术[N];文汇报;2008年
3 段君;艺术批评的语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商报记者 刘洋;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创造[N];北京商报;2009年
5 王秀雄;打开艺术批评的视野[N];文艺报;2010年
6 李心沫;艺术批评需要新秩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祝如;艺术批评不是获利工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杨振宇;作为艺术的艺术批评[N];美术报;2011年
9 刘淳;当今的艺术批评因何缺少质量?[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杜大恺;艺术批评的失语[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2 董虹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震;多媒体语境的艺术批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刘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私语批评”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3 李楠楠;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本体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洪潇亭;法国艺术展览与现代艺术批评的兴起[1850-1863][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5 陶铮;论罗莎琳·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D];浙江大学;2011年
6 曹倩;观看的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申夜灵;课程批评探析[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娜娜;隐退的传统[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539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3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