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视觉艺术的杂糅性与意义建构

发布时间:2019-09-29 14:36
【摘要】:自从人类文化诞生以来,其视觉艺术的展现总表现为图像和文字的持续抽象化过程。可以说,视觉图形和文字在人类文明的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伟大的视觉艺术。早期的文化传播主要依靠二维空间性思维的图像文化形态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字形态的视觉艺术被认知、使用,并逐渐取代了图像的视觉艺术,成为人类文明得以推进的重要核心。但是,随着摄影、拍照及电影、电视的发明,图像以一种崭新的形态再度兴起,并逐渐对文字形态造成排挤,重新升华为人类视觉艺术的主体存在形态。今天,人们在进行视觉文化的构建时总是习惯于偏重图像,而对文字有所忽略。其实图像与语言为视觉艺术的两个部分,在以往观点中他们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对立面相互转化并且共依共存。不同的媒介进行了边界的跨越,打破传统的二元划分模式,在两者之间起到新的杂糅形式。因此,本文以视觉艺术中的图像和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觉艺术的杂糅性与意义建构。同时,在研究中人们过多的把目光投向于视觉艺术中以传统文字语言叙述为中心的文化转向当代在信息科技数据处理技术下的图像艺术中,对于在这种状况下究竟视觉艺术中的这两种因素(文字和图像)怎么杂糅,如何在新媒体艺术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并进一步发展。而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中,从图像与文字的关系上来说,已经具有了空间的纵向维度特征。因此,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图像与文字之间所存在的“第三空间”上,即杂糅性。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了有关视觉艺术图像和文字转向的国内外研究,并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式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分别是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学说,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说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部分阐述了视觉杂糅性的相关理论,包括视觉艺术杂糅性的特征、成因及表现方式,以期探索视觉艺术中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第三空间存在。第四部分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视觉艺术杂糅和相关意义建构进行阐述,并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了建构意义的形成和消解。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论。
【图文】:

工地,符号


■、Hi M图3-1工地警告标示FIG 3-1 Site Warning Signs当然,现在图像文字化的种类也有很多。除了最基础的点、线、面等形符号之外,图像文字化的符号还包括特征形态符号、特指意义符号以及创意图形符号等。一是特征形态符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抽象化的图像比具体化的图像更能让人想象空间丰富。而我们这里所指的特征形态符号就是直观图像的抽象画,利用抽象的形组合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特征形态符号具有抽象形态的深奥,又有生活中具象化的形象,所以是一种在图解形象和抽象之间的符号。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特征化的形态符号比较多,如医院的“+’’字标志,有医者救人的意思和人道主义精神;而我们古代的钱币由圆形和方形的“孔方”组成

特征符号,象鼻


如医院的“+’’字标志,有医者救人的意思和人道主义精神;而我们古代的钱币由圆形和方形的“孔方”组成,也是钱币的象征。比如下图中(图3-2)的特征形态符号其设计元素是象鼻轮廓,利用150个简写的符号表示150个简单词汇,借以阐述生活中的时间和事件。首先,“无”用空心圆表示,而肯定或者“要”则用开口的空心圆代表;而否定的含义则是在^u口的空心圆中用“叉号”表示;第三,在事物上用一个或者多个点表示数量,而用一条直线表示无边的矿野。此外,这些符号的各自含义不同,连接到一起带给我们的句子语言也不同。可以说,从这个图像文字化的例子中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传达了某些信息,同时也避免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枯燥性。20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杰;身体现象学与视觉艺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龚浩;论视觉艺术中的科学精神[J];装饰;2004年12期

3 崔丽菊;;视觉艺术与心理艺术[J];艺术广角;2004年06期

4 徐毓;视觉艺术语言中的时间与空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杨友成;;浅析新时期视觉艺术的转型[J];电影评介;2006年12期

6 田欢;;视觉艺术的人类学分析初探[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7 化建国;;砚边余墨[J];美术观察;2006年07期

8 丁宁;;视觉艺术与文化维度刍议[J];美苑;2007年01期

9 张锦;;在视觉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视觉文化鉴赏力[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容美;;隐喻与视觉艺术[J];现代视听;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力平;;文学与美术创作思维共同性的探讨——关于文学是想像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辨析[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陈涛;;浅析游戏过场动画中的视觉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小晖;视觉艺术管理离我们有多远[N];北京日报;2003年

2 商报记者 周晓;视觉艺术开启另一扇门[N];北京商报;2012年

3 记者 朱永安;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臻青;解读视觉艺术[N];辽宁日报;2003年

5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胡晶;大力彰显党的诞生地的视觉艺术力量[N];嘉兴日报;2013年

6 吴静;视觉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陈炼;浅谈视觉艺术[N];美术报;2014年

8 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院 张建设;汽车工业中的视觉艺术[N];山西日报;2004年

9 唐士军;韩秉华沪上“卖”创意[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10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徐勇民;唤醒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尊重意识[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建中;奥运视觉艺术的设计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汪东升;时间—视觉艺术创作中日益重要的参与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白晓静;由视觉图像所传导的知识、审美与文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艳;视觉艺术美在“富有包孕性的顷刻”[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军平;“半”状态—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思考[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6 周小妹;当代视觉艺术的审美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邱佳;视觉艺术的杂糅性与意义建构[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8 彭力晖;网络视觉艺术的设计语言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金光;视觉艺术象征与隐喻的概述[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林;一衣带水 唇齿相依[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3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43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