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里达的首次书写之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尚杰;德里达哲学发源地——读德里《几何学起源导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2 倪梁康;;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历史哲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9期
3 杜小真;;德里达和现象学[J];现代哲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红;;从“对话”到“延异—播撒”——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翻译文本意义产生机制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卞绍斌;;自由与平等的前提追问——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深度阐释[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4 沙春彦;;诠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杨学敏;;“异延”思想的现代符号学溯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6 雷斌;;二十世纪末中国新诗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与意义失落[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红玲;;解构式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2期
8 李怀斌;李响;毕贺轩;;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关于现代营销近视症的矫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9 李金云;;主体的确立与丧失——保罗·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探析[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10 李思逸;;《故事新编》中的“自我悖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威;英译《论语》的哲学诠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英;辩证法的具体性[D];吉林大学;2012年
8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婷婷;辽西太平鼓的文化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吴玉屏;马克思主义终结论之终结[D];安徽大学;2011年
4 梁宁;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红;德里达对文字学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尹秀丽;论德里达的隐喻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李晓波;论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解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彦飞;试析N.霍桑作品中的解构性[D];山西大学;2006年
10 郝松山;德里达解构思想述评[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雅克·德里达:解构批评及其遗产[J];江汉论坛;2005年02期
2 刘介民;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德里达解构文本的诗性哲学[J];国外文学;2005年02期
3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4 曹山柯;德里达文论思想中的柏拉图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战红;陆扬;;美的解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6 李锐;;刘勰的“隐秀”与德里达的“解构”之异同[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杨大春;解构批评的困境[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8 张婷婷;对于“解构”的思考——“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之一[J];河北学刊;2000年02期
9 韩广信;论德里达的诗性哲学与哲性诗学[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10 肖锦龙;试论德里达对结构叙事学理论根基的拆解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瑞芸;什么是西方艺术史[N];南方周末;2005年
2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陆扬;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N];文艺报;2004年
4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5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乔雨;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外岩;外国文艺理论学科前沿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芳;女性主义,走不出男权?[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华东;海德格尔诗化语言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6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天峰;论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策略[D];西北大学;2010年
2 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杨;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及其理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年
6 高原;文学行动: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yN星;罗兰·巴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模永;中西反阐释理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涛;作为文学的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6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