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特性的凸显与人文精神的复归——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2 季水河;走向多重资源整合——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资源整合[J];理论与创作;2004年05期
3 赵凯;;高校马列文论教学浅议[J];理论建设;2009年03期
4 董学文;李志宏;;“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与当前文艺实践[J];求是;2007年02期
5 支宇;后现代主义境遇中的艺术生产[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2期
6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下)[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7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8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J];文学评论;1986年04期
9 钱中文;;对文学不是意识形态的“考论”的考论[J];文艺研究;2007年02期
10 赵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人学理念的当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走在漂泊的途中——中国新时期文学现代性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赵凯;;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何换生;论先锋文学与人道主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翟泰丰;观念与物质——评董学文的《文艺学当代形态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盖生;创新的误识与突围的努力——对当下《文学原理》教材取样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刘谦;“马列文论”当代形态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黎运汉;;汉言语风格成因的文化机制[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涂途;;蔡仪美学观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朱献贞;;否定还是应该继承?——关于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精神[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刘淮南;;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宇;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春阳;语文想象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磊;论贾平凹散文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党丛丛;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罗建维;中国新世纪启蒙文学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嵇山;;论“敌对”[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3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4 毛星;;意识形态[J];文学评论;1986年05期
5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6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J];文艺研究;2006年08期
7 陈学明;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韩东晖;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彭永捷;中哲、西哲、马哲互动与建立中国新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旗;;理论何为?——从“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说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吴子林;;批评何为?学术何为?——兼论“审美意识形态论”[J];艺术百家;2007年01期
3 许娇娜;;审美意识形态:走出文学本质论——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4 万娜;;“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王晓岗;;也说审美意识形态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赵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凌晨;;“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历史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元骧;;谈“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以我的《文学原理》(2007年版)为个案[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2期
9 童庆炳;;文学本质观和我们的问题意识[J];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李志宏;;“审美意识”加“形态”的理论实质——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的逻辑[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胡鹏林;;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何以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勤;;哲学视界的转换与当代人学研究的深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何志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邹广文;;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蒙丽静;审美意识形态论:蕴涵张力与平衡[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茜;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境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记者 刘茜;专家研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赵敏俐;古代歌诗的艺术“生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张晶;新文学史景观的生动展现[N];光明日报;2006年
7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丁国旗;回顾过去 建构未来[N];文艺报;2009年
9 周振堂;树立平等师生关系理念[N];吉林日报;2007年
10 梁胜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艺研究[N];咸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曾水兵;从单向性到整体性:人学观转变与现代教育路向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兴星;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娟;在探索中前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侯平川;“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素珍;马尔库塞人学观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周皓;马克思人学观的重新解读——人的矛盾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岳长红;科技时代的人学向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储欢;周作人与道家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艳萍;试论贝克尔的人学观[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5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