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8 15:32
【摘要】: 所谓“叙事作为修辞”,即对叙事给以修辞性的解读,是近来学界对小说叙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叙事的修辞性研究致力于叙事过程中对作者、文本、读者等多维主体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叙事理论的延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在当代美国批评理论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经典小说修辞学为主导,90年代以来则以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为主导。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1961)一书是前者的代表作,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1996)的出版则构成了美国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一个亮点。 本文关于“叙事作为修辞”的探讨就是以这两部著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于“叙事”是如何作为“修辞”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在后经典叙事语境下,如何理解叙事被看作是一种“作者代理、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的修辞交流现象,而叙事“进程”又是如何在这一系列互动中逐步展开和循环往复的。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在当前的发展状况,说明了“叙事作为修辞”的叙事学发展背景,认为“叙事作为修辞”是“经典叙事学”走向“后经典叙事学”的必然产物,从韦恩·布斯到詹姆斯·费伦的发展实际上是小说修辞学向修辞性叙事理论的发展。第一章分别从修辞的概念、叙事的概念、叙事作为修辞的本质以及叙事作为修辞的方法论意义四个方面对“叙事作为修辞”的本质范畴作了一个梳理,在“修辞学”和“叙事学”的各自发展和交融的演变中,集中肯定了费伦的叙事修辞模式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是对“叙事作为修辞”的主体关系的探讨,即通过“作者与读者”、“叙述者和人物”以及“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来进一步说明费伦的“进程”模式,即如何引进张力和不稳定性来完成叙述和阐释的循环式开放性以及它的修辞学意义的。第三章是关于与“叙事作为修辞”相关的几个重要宏观修辞技巧因素的讨论,其中涉及“时间”、“距离”、“视角”、“声音”和“文本的意识形态”诸问题。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通观概述,肯定了“叙事作为修辞”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54
本文编号:2585600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5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秀荣;严歌苓中期小说的叙事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力平;《喜福会》中母亲形象修辞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黄春燕;为了革命的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俊;《麦里田的守望者》的叙事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姗姗;修辞叙事交流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5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85600.html